“东大门”民和,传来青海最早花开声

01.04.2016  03:08

  青海新闻网讯 寻觅春天,走进民和。这里不仅是青海春播下种最早的地方,更是最早感知春暖、领略花开的地方——

   美丽视野

  3月的一场雨夹雪,渗透了我省东部农业区干涸的土地。

  为寻觅青海最早的春天,青海日报《美丽青海》记者走进我省“东大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被黄河拥于臂弯,较低的高原海拔气候,让民和不仅成为青海高原春播下种最早的地方,更是最早感知春暖、领略花开的地方。

  说起春天,桃花自然是这个季节最亲切的信使。经过一个冬季的蓄力,被河湟谷地环绕的民和山川,在春风徐徐中渐渐苏醒。冬麦出头、小草嫩黄、柳芽吐翠,而桃花更以傲人的姿态,凌空绽放出瓣瓣粉色,让沉闷一冬的世界有了久违的色彩,告知高原的春到已经到来。

  桃花是民和春天最响亮的旅游名片,寻觅春天,自然要找寻桃花的踪影。走进民和县川口镇驼岭村的水源山宗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十多亩大的钢架结构的生态温棚内,一颗颗桃树挂满了繁花,一朵朵桃花锁满了枝头,并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不仅惹醉了现场的女士,还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捕捉镜头。

  “民和是青海桃花的故乡,也是青藏高原天路起点的唯一桃园。为打造这个品牌,今年全县将原靠近下川口工业园区的桃花源景区往东挪至湟水河畔,重新补植补栽桃树,并利用祁家堡园内67公顷土地重新栽植桃树。在黄河、湟水河沿岸和祁家堡打造一批全新的桃花源。”随行的民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黎峰说。

  尽管,室外大田的桃花盛开还在等待更温暖的天气,但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内培育的几亩桃树已经让人感受到了桃花盛开的娇艳,置身其中,恍若仙境。

  今年元月,因景区整体面积减少,交通不便等原因,民和桃花源乡村旅游国家3A级景区资质被取消。虽然景区被摘牌,但这种压力却催生出一个重新打造、提升桃花源AAA景区的规划方案。

  黎峰表示,从今年起将举全县之力,用一至两年时间将再造一个“满城建树,满目桃花”的桃花源景区,使桃花游成为全省春季旅游目的地。

  寻找春天,离不开青海海拔最低的民和县境内的黄河谷地。从川口镇出发,在山陵间穿行一路向南,春天的气息渐行渐浓。路旁树木露翠,麦苗青与地膜白相间,层层分布在梯田上。春风送暖,一种萌动的春色包裹着行人,催促着人们卸去厚重的冬装。

  “这里是全省土地解冻最早的地区,正月十五一过,我们就整地下种。现在农田都种完了,外出打工的也走了。我也开始筹备农家乐开张,迎接旅游旺季到来。”位于黄河北岸的中川乡草滩村农民祁海孝才已将自家的农家乐收拾一新,等待游客下榻。

  人勤春早。位于民和县东南部的官亭、中川两乡镇,由于海拔低,紧邻黄河谷地,一打春,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拉开我省春播的序幕。时至三月,暖暖的微风从河面吹来,田野里像是被农民梳理过一样,整洁有序,早已下种的春小麦已开始破土出芽。

  “听说这两年县上要打造几公里外的禹王峡景区,正好路过我家,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将老院子修建成了土族特色的农家园”。祁海孝介绍,在县文化旅游局扶持下,很多村民都想在家门口,通过旅游增加收入。

  面向黄河,春暖花开。随着全县旅游开发的大举推进,民和县将形成以喇家遗址为核心的三川旅游景区。届时,田野借旅游的兴起,增收的春风还会“越刮越烈”,致富奔小康的日子不在遥远。

   旅途牧歌

   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回归“复得返自然”的惬意——

  当旅游和现代农业相遇……

  “这是一片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就是在以前的荒地上建起来的,这是根据‘特色农业展示,生态农业观光,科技研发培训’的定位而建,是民和县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最大的亮点。”

  民和县川口镇驼岭村的水源山宗生态旅游度假村总经理陈青山指着眼前的一片满眼翠绿、草木茂盛的生态园区说。

  阳春三月,民和三川大地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走进示范园,温棚廊道里,视线所及之处,无土栽培,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等现代化的栽培模式,无不让在场游客惊呼农业现代化的神奇。

  园区里,翠绿挺拔的芹菜、鲜红可口的番茄;吐露芬芳的桃花、含苞待放的桂花;鲜嫩金黄的香蕉、飘香诱人的芒果……这里鲜花、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同时还将民和境内的自然景观古文化遗址、流经的河流等旅游景点布局其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立体景观区。

  “你们看到的柱式栽培的芹菜是无土栽培,长到十厘米左右,只需要三周时间,长成熟以后就可以直接供应给餐厅,让消费者享受到绿色无污染的产品。”此时,几位观光的游客边走边吃着刚从大棚里摘下的香甜黄瓜。

  游在园区,吃在园区。

  一面是蔬菜种植园,一面是生态餐饮区,两个地方只隔着一条马路。随着民和旅游业的不断“升温”,生态园不断提升景观特色,挖掘当地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田园风光、浓浓乡情,吸引着城市游客前来寻找回归的原始梦。游客在满足“归属感”同时,实现了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尝鲜的田园情节,大有“复得返自然”的惬意。

   行游情报

   “休闲民和”邀您来游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黄河、湟水河南北穿流的区域,这里群山错落,河流蜿蜒,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历史文化内涵与优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旅游县。目前,已初步勘察发现的自然景观28处,人文景观资源37处,古文化遗址660处,其中名声最盛的有:

   东方的“庞贝城”——喇家遗址

  在民和县东南的官亭镇1.5公里处,已发掘出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遗址——喇家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惟一一处灾难性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该遗址一经发现震惊了全国,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史前地震、泥石流、洪水等综合灾难遗址,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城”。目前,围绕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民和县完成了多项规划编制,“一馆两棚”建设、考古挖掘等工作,移民安置新村、博物馆预计年内完成80%,两个保护棚预计年内完成60%,全年将完成各类投资达8250万元。

   最长的“狂欢节”——“钠顿”节

  纳顿节是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玩耍”、“娱乐”之意。

  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为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宋家村开始,按庄稼收割顺序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食色街头

    “喇家面”,数千年的香味飘呀飘

  面条是世界性的大众食品,在中国更是品种多样:热干面、炸酱面、刀削面、牛肉面……

  而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喇家面”,经历了4000年的“传承”,麻、辣、香的风味总能使人食欲大增、欲罢不能。

  据了解,“喇家面”整整比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面早1700多年。“喇家面”的出土,改写了面条的历史,被称为“世界上第一碗面条”。

  4000年前的喇家面因为主要成分为粟和黍,所以是经过挤压而成的,显示了古代民和人高超的智慧和烹调技术。

  当然,记者没有机会尝到4000年前的“喇家面”,可是有幸品尝了“传承”至今的“喇家面”那滑过唇齿之间独特味道,实在让人回味无穷。

  民和县官亭镇的鲍西英,在当地从事餐饮烹饪有十多年了,她做的“喇家面”可谓是一绝。

  刚刚出锅的面条,端上桌就扑面而来一股清香,还没等拌料上桌,就会让人忍不住挑起一根白嫩鲜滑的面条送入口中。

  “拌点辣子和韭菜花啊,还有蒜泥,这还有菜呢!什么都不拌,能好吃吗?”别说,这什么都不加的“白面条”咸香中弥漫着一丝清甜,极富弹性的面条散发着朴实的面香,好吃。

  拌上大厨特制的调料,面筋道,味独特,张开嘴深深吸气,就能感受到辣椒的香味伴着蒜香和面香;吃上一口,缤纷的、刺激的味道,让人有种想找个安静舒服的地方,不管不顾地呼噜大吃的冲动,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记者来到厨房准备“偷师”一番,“大厨”鲍西英有些拘谨的介绍着:“今天你们来的突然,面是临时出门买的,准备时间有点仓促,不知道合不合你们胃口,但是和面是很关键的,碱和面一定要掌握好比例,其余的,就是拌料了,用的都是民和本地的食材,算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民和人,世代流传下来的手艺吧!”

  民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黎峰局长说:“随着民和旅游的发展,我们准备创建一个‘喇家面馆’,将民和各种风味的‘喇家面’集中在一起,让游客们欣赏过民和的美景之后,可以大饱口福。”

  都说拌面应该是最容易做的面食,可是正因为越容易做,真正能做得好的人却不多,如果您来到民和,遇到了可千万不能“放过”。

   瓜子生吃,是礼遇更是健康

  高原三月进入民和,扑面而来的清新宁静,让人感觉如同找到了温馨而又和谐的精神憩园。

  游民和,不论你走进谁的家,还是推开哪户门,进屋后桌子上首先为您备上一大盘“大板瓜子”。

  “民和人民真是细心周到,备好瓜子让客人解闷、消遣”。

  “这瓜子是不是上错了,为什么是生的?”

  “没有上错,生瓜子是专门款待贵客的,如果还有孩子光临的话我们还会端上葵花籽”。

  这样的对话常常在走进民和旅游的游客中传来。

  为什么瓜子要生吃?据了解,在民和吃的生瓜子并不是普通的大板瓜子,它是籽瓜子,籽瓜是西瓜分支品种,其瓜子有片大、皮薄、板平、肉厚、乌黑发亮、味香、品质优等特点,并且籽瓜子生吃润肺、健脾、美容,此外还可治疗胃病、肾病。

  在民和生活5年的四川人刘旭说起民和的饮食,对这籽瓜子赞不绝口:“这东西你别看就是个普通的瓜子,其实它大有不同。新鲜的瓜子不沾灰吃完手不脏,最重要的是老少皆宜,家中有客人必须盛上。现在,我越吃越喜欢,成为每年回四川老家必带的干货”。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