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互助“泰和源”养殖的环保生态牌

03.09.2014  12:31

  一间间的猪舍内,全自动的饲料槽、封闭式的地暖,干净整洁;十多个侧墙进风窗的中央排风系统,让猪舍显得宽敞、通透;最惹人眼目的是深达一米的排污沟,经过多层防水处理,将污水渗漏处理得滴水不漏。母猪繁育舍、猪仔保育舍,每栋猪舍都是400平方米的大空间,猪舍间隔处种植着饲料中添加的板蓝根、防风、党参等中草药,处处体现着建造者在环保和生态上面的用心和努力。这座坐落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双树村,占地300多亩、引进了污水处理沼气工程项目的十万头八眉猪养殖场,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绿色生态一体化生态养猪场。

  基地的投资人、青海泰和源土猪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宝是浙江义乌人,他说自己于2012年斥资3000万元,在双树村成立养殖基地,正是看中这片“山好水好空气好”的良好生态环境和“八眉猪”这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字招牌”。

  一走进宽敞、通透的猪舍,杨建宝就指着猪舍中间的金属板得意地告诉我们,这不起眼的金属板是球墨铸铁制造的漏粪板,每片板0.72平方米,价值近200元。接着,杨建宝就打开了话匣子,从漏粪板开始,讲起了泰和源的环保牌,不时蹦出红泥塑料厌氧发酵工艺、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等记者听不懂的名词。

  杨建宝告诉记者,泰和源养殖基地每年的排泄物大约是6万多吨,如果不经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基于对规模化养殖场环境问题的深入认识,公司在成立之初、在可研期间、在施工中,处处把环保放在重要位置。为此,公司斥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80吨能源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变废为宝,减少养殖场的废水、废渣排放,生产有机生物复合肥,从根本上解决了养猪场的污染问题,同时创造出高经济效益和最低限度环境污染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年产沼气10万立方米,副产品沼渣可以制作3万吨有机肥。

  互助县畜牧局局长王苏平介绍,互助县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和青海省唯一的猪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八眉猪的原产地,县内大部分地区为浅脑山地区,自然环境决定了发展养殖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挖掘地方名品资源。为了做大做强八眉猪产业,互助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对农户养殖八眉猪的扶持,一头猪补贴300元,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为了提高生猪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2012年,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青海泰和源土猪养殖有限公司,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合理利用八眉猪资源,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开展八眉猪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养殖场总投资2.2亿,现已投入8千万,后期的育肥舍也正在修建。建成投产后,年出栏10万头杂交八眉猪,带动近1万户农户养殖致富。

  王苏平告诉我们,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日益严格,政府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不断严把生态环保关。南方一些生态循环养殖场的成功,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目前互助县这座立足于绿色生态品牌、以沼气设施为媒介、以牲畜粪便生态利用为重点,完全按照“标准化——绿色”的产品生产程序建造的养殖场,在全省是第一家。互助县依托这项十万头绿色八眉猪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将建成30万亩绿色标准化原料基地,带动3万户浅脑山地区的农户因种植绿色饲料而受益。(晓玉)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