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打通精准脱贫的“毛细血管”

26.01.2016  10:54

  关键词:精准脱贫产业扶贫 一村一策、一人一策 交通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史上极不平凡、极其重要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空前重视扶贫开发,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年投入扶贫资金55亿元,较上年增长71%,是历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减少贫困人口20.1万人,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也增加到了6861元,还在全省368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10个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安置13853户59501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19年,确保现行标准下的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确保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再经过一年努力,使脱贫成效更加巩固,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热议。

  省政协委员、海南藏族自治州建筑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叶林说,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为了不让一个人掉队,政府下一步应该拓展产业扶贫,让农牧民群众有稳定的产业,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达到户有致富项目、村有特色产业、乡有主导产业、县有支柱产业的格局,推进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举,减少农牧民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率,从根本上让农牧民群众挪穷窝、摘穷帽、拔穷根。

  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如何推进精准扶贫,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扎西才吉说,推进精准扶贫,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组要充当“排头兵”的角色,深入基层,挨家挨户调查登记贫困情况和贫困原因,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方案,因地制宜,农业区发展特色种植业,牧业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在玉树州为核心的三江源地区,坚持“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理念,发展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真正实现一村一策、一人一策。

  交通是阻碍脱贫的“瓶颈”,省政协委员、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诺尔德说,过去的五年,我省的交通道路建设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但是交通仍是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是制约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制约因素,在玉树和果洛这样的偏远藏区,这个“短板”尤为明显。农牧民群众出行难、运输难、致富难长期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地区,特色农牧产品走不出来,只能贱卖,教育、医疗、就业改善难度大。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应当加大交通精准扶贫攻坚,完善贫困地区路网骨架,推进偏远农村、牧区道路建设,打通农牧民群众精准脱贫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