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让扶贫更加精准到户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内容:引导创新因地制宜完善制度
2014年,全省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精准识别和帮扶机制,在全国率先将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减少贫困人口20.9万人,解决了27.7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建立完善贫困县考核、约束和退出机制,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力争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平均增速,全年减贫20万人,全面完成“十二五”减贫目标。拓宽产业扶贫之路。强化区域攻坚和精准扶贫。更加注重智力扶贫……《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的“抓关键、求精准,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声音,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沙德林代表:县域经济是改善民生的主阵地,也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听了《报告》对扶贫攻坚的安排和部署,我感到十分振奋。这几年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举措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产业带动是民和扶贫攻坚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我们正依托“玉米种植大县”这一县情,因地制宜地发展饲草加工、家庭牧场等扶贫产业,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这些扶贫创新举措的扶持力度,以便获得更好的效果。
马青委员:精确统计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精准帮扶。基层政府部门要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出发,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并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探索和创新扶贫机制,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严格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合理设置扶贫工作管理权限。
张周平委员:一些贫困地区过去通过整村推进,建立了一批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的支柱产业,但这些产业多因户均资金少,过分强调资金到户、布局分散、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难以承受市场竞争的巨大冲击而消散。建议发展产业扶贫不要过分强调资金到户,不要撒“胡椒面”,要考虑整体和典型,通过树立项目和产业,最终实现效益到户的脱贫目的。
索南永吉代表:很多贫困的农牧区都有独特而丰富的优势资源,要将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方式,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分享开发成果,做强民族经济、民族产业。(张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