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评:“药材烂在地里”倒逼出什么?

24.01.2015  13:13

  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小组讨论中,来自农业系统的王海委员谈道:我省某地农民,由于缺乏科技指导,所种药材质量不达标,最终烂在地里,而收购商也因为没收到合格药材,蒙受了损失,可谓两败俱伤。

  “药材烂在地里”背后的深层原因让人思考。试想,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生产方式,让千家万户的农民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相信此类事件还会发生。如果让农科人员继续吃“大锅饭”,有多少人会主动到田头给农民提供服务和指导?因此,“药材烂在地里”虽是个例,但折射出的却是全面深化改革大问题。

  “药材烂在地里”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哪里出现了问题就从哪里改起。只有坚持改革的议题由“问题”决定,改革的路径由“问题”选择,改革的成果以解决“问题”的成效来评判,才能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药材烂在地里”倒逼着我们去改革农业产业化生产方式,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企业化管理;倒逼着我们去改革农科服务体系,把农科人员的收入与其服务成果结合起来,提高积极性,帮助农民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问题是改革的先导,行动才是改革的本义。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全省各地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加以推进。但应该看到,在个别地方只是搭了班子抽了人,“照本宣科”出了几条办法,张贴了一些标语,而实际改革成果并不见多少。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改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比如,“药材烂在了地里”,就要到实地去调查、去研究,是个例还是普遍?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出台哪些改革措施予以解决?

  这一现象还告诉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种药材的农民、收购商、农科人员等等看似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国家战略没有直接关系。但只要找准问题、立即行动,改革生产方式和农科服务体系,就能避免“药材烂地”发生的损失,而且各方还会从改革中获益。因之,“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抽象的命题,而是时刻发生在身边的具体实践,我们每个人都应投身到这一洪流中,以改革红利弥补不足,进而分享到改革的成果。(许存师)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