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让发展成果惠民生 让百姓生活更富足
图景展望
每年“两会”,“民生”是最热门的词汇,“民生”是最温暖的字眼。
“把握好民生民心民力的结合点。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青海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面积占比都在高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今年的“两会”,围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又作了具体部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民生、顺应民心、体现民力,使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各族群众,让民生民心民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政府工作报告》就民生保障掷地有声。
阳光照进201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治青理政思路继续锁定“民生坐标”,百姓的更多小目标会变成现实,更美好的民生图景将激励全省人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昂扬奋进,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行。
推进脱贫攻坚,破解民生“难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民生提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高度。”省人大代表艾尼阿更说,精准扶贫工作中,我省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组织力度前所未有,政策措施前所未有,我们看到,广大贫困群众得到的实惠也前所未有,相信,2017年全面步入小康的关键之年,将是广大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报告》谈得最多的是发展,牵挂最多的是民生。”省人大代表刘浩年说,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全省农村牧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产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越发明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紧盯民生领域新变化新问题,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加快实施“八个一批”、十个行业扶贫方案,重点抓好安居脱贫、教育培训等十大工程,落实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00亿元,确保年度11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4万贫困人口脱贫。
促进就业增收,稳定民生“支点”
对青海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要把扶贫工作抓紧抓实,核心在于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根本途径在于扩大就业创业。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求,试点范围内的牧民群众家家要有一名生态管护员,这是我省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稳定民生最典型的举措之一。”省政协委员苏海红说。
在《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现场,省政协委员马叶林说,扶贫帮扶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的支持上,更要把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作为帮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办技能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有技能的新型农牧民,缓解企业缺乏人才的困境和农村无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
就业就能脱贫,就业就能增收,就业增收是青海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民生难题。这些难题如何逐一解决,并确保见到实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思路清晰:
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城乡“两后生”劳动技能培训计划和去产能分流职工再培训计划,狠抓特色劳务品牌打造,鼓励引导农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稳住就业“基本盘”。坚持发展经济与增加收入并重,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依法保护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更好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回应民生“热点”
民生工作方方面面,而教育、医疗、养老在民生问题中占据的分量始终只增不减,今年也不例外。
教育一向是民生投入的重点。近年来,全省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硬件条件持续改善,群众的教育意识大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启动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政策,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有效对接。不断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是千秋大业,关系到国家、民族以及每个人的发展。只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校发展,才能为青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在全国处于老龄化的今天,养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省政协委员郑爱军说,养老是一个很大的民生问题,如果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是为青海做了一个最大的民生工程。省政协委员杜德志建议,要推广医养结合模式构建多元养老体系。
省人大代表李瀚说,切实加强医疗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医疗救助能力,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农村家庭门诊救助基金,进一步提高门诊医疗水平。
“加大健康青海建设力度,全面落实综合医改试点各项重点任务,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模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与养老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加快推进医保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方便群众转诊就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济救助制度。
民生、民心、民力。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已成为青海加快发展的主旋律。
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打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路子——新的一年,青海各族儿女前行的脚步将更加坚实;美好的画卷更值得憧憬。(林玟均)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