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创新发展 政协委员献良方

25.01.2016  12:12

   创新,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就创新发展而言,什么样的创新制度、创新型人才适合青海本地实际,听听政协委员们有什么良方?

  培养本土专家

  “说到创新发展,我建议要培养青海本地的科技人员和专家学者。我工作了30年。其间,环保部门依赖的专家能掐指数过来。有时候遇到难题,找个专家的确困难。无奈之际,依托环保部从北京寻找专家。可是,北京找的专家并不了解青海实际。”省政协委员、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张蓝青建议,青海要发展,就要培养更多的了解青海、认识青海的本土专家。

  张蓝青说,去年,她参加了一个论证会,当时,一名外地来的专家提到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让她没有预料到的是,省内的一名专家只用两句话就回答了这名专家的疑问。究其原因,这名外地专家对青海实际并不了解;相反,省内的这名专家却了如指掌。就此印证,外地的权威专家并不一定了解青海实际。目前,青海本土专家数量特别少,就要建立良好的创新机制管理人才,培养一批本土专家、学者,充实到各行业部门。

  建立服务平台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在科技创新和运用上大有可为。刚才有委员说,由于省内缺乏专业人才,不得不用省外的专家。对此,我也深有体会,根本的出路还是要为我所用。而为我所用的基础,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科技服务平台。”省政协委员、海东市副市长王发昌说。

  王发昌建议,不管是哪个部门、行业,要有自己的科技服务平台,再建成自己的队伍,把技术研发、服务与外地的其他发达机构合作,既解决了人才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专家不接地气的问题。最近,海东正在搞“城市管理一张图”,他们将基础性东西做完后,培养一批前台操作技术人员,把后台的管理交给上海、广州一方,这样,前台的管理水平上升到上海、广州的管理水平。

  完善人才体系

  中科院盐湖研究所的李发福委员认为,科技的创新,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省人才竞争处于无序化状态。从全国范围来讲,人才无序流动频繁,对经济实力弱小的青海,并不是好事。

  李发福建议,对省内人才的流动,需要创新人才机制,相关部门要有通盘的考虑。比如,对创新型人才提供的待遇有统一的规定,完善人才有序流动制度体系。久而久之,最终受益的是青海本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