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问政:西宁治堵 两部门都干了些啥

24.01.2015  10:26

  昨日,本报刊登《西宁有多堵听听市民怎么说》一文,引发广泛关注。本报记者对话西宁市城乡规划局、西宁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听听在过去一年,这两个部门是如何缓解交通压力的——

  对话人物:西宁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吴志城 西宁市交通局副局长马树青

  对话记者:彭娜

  记者:您认为引发西宁交通拥堵的原因是什么?

  吴志城: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有历史性的,也有综合性的。

  车多、路少,即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矛盾突出,是引发城市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从交通需求来看,近年来西宁市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2014年底已突破40万辆,现有的城市结构和形态难以适应机动车高速增长的态势。从交通供给来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西宁公交出行率位居全国前三,“步行+公交”出行率达80%,既然如此,道路为何还拥堵?拥堵源自于路网问题。一方面,道路绝对总数少。西宁是一座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顺三川一水十字形展开,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长度均超过34千米,而城市在河谷中的宽度平均只有3千米,最窄的南山和西山之间宽度仅1千多米,势必造成十字交会的中心区交通组织困难。当前,西宁已形成“5横11纵1环”的道路格局,“5横”已经达到空间极限,道路数量难以再增加。西宁市2013年城建年报数据显示,人均道路面积7.16平方米,刚达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平方米”的最低要求,但离国家畅通工程A类城市一等标准(≥16平方米/人)的水平相差一半以上。另一方面,路网结构失衡。西宁的现状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比例严重失调,为1比0.65比0.86,关系城市血脉是否畅通、微循环是否良好的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竟然比主干道少。西宁是目前全国少数无城市环路和快速路的省会城市之一。但是,单纯靠修路解决不了交通拥堵问题,还需政府合理引导市民的交通需求。

  另外,缺乏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布局形态也是引发交通拥堵的原因。西宁是一座“单中心”城市,尽管城市人口规模过百万、用地规模已延伸到周围郊县,但各类设施仍高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再加上西宁承担着服务全省的重任,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往城市中心跑,出现“钟摆式”交通现象。

  此外,停车位过少也会影响城市交通。过去,修建老旧小区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问题,导致城市道路大量面积被停车占据,一些大型活动点整体设施也满足不了当前停车需求。

  同时,西宁城市管理水平有限,与发达城市高度智能化和联动化的管理相比有较大差距,制约着西宁的交通发展。

  记者:缓解交通拥堵,2014年西宁市城乡规划局做了哪些工作?

  吴志城:2014年,城乡规划局编制了西宁市综合交通规划,确定整个交通发展战略、方向、目标和实现路径等。

  首先,针对快速路,城乡规划局编制了城市“双快”系统的策划和规划。借鉴成都“双快”系统,即快速路加快速公交的模式,沿昆仑路至民和路、互助路,再到海湖路,形成一个承担“双快”功能的高架模式。

  其次,城乡规划局还进行了路网拓展研究,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主干道向周边拓展研究。提出“外成环、内成网”的主干路网骨架。“外成环”,即利用现有的高速公路把城市道路的交通流尽快疏散出去,将峡口路、同仁路、西成大街三条道路连通,形成“环”;“内成网”,即将五四大街、柴达木路、昆仑西路向西延伸至多巴,海湖北路向北延伸至大通城关镇,南川西路继续向南延伸,昆仑大道、八一路东延,拉开主干路网骨架,引导单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缓解交通压力。二是编制西宁市支路网规划。次干路和支路方面,结合畅通工程和片区改造,逐步完善和提升次干道和支路的路网结构,提升整个片区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三是完成西宁市63个重点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再次,城乡规划局还编制了西宁市客运枢纽布局规划,包括公交站点、公交线路、停车场规划、立体停车楼选点研究、加油加气站布局规划等。

  另外,中心城区的桥梁因为修建年代久远,如西关桥、五四桥等桥断面与规划的断面不匹配,桥梁节点比交叉口的交通压力还大,成为一个交通瓶颈。结合片区改造,城乡规划局计划2015年加宽昆仑桥,逐年改造五四桥、西关桥、报社桥等桥梁。同时,倡导发展轨道交通。

  记者:西宁市交通压力有多大?

  马树青:随着西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路车矛盾凸显,交通压力随之而来。交通压力不仅仅来自于道路拥堵,也来自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尽管西宁市一直在新建、改建城市道路,但路网结构依旧失衡,支路网密度依旧偏低,交通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制约交通发展,实现不了公交空间优先和时间优先;交通压力还来自于交通管理。与省外城市相比,西宁市交通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科技型管理人才缺乏,交通智能科技运用水平薄弱,省内从事城市交通专项研究的机构和人才缺乏。

  记者:2014年,在城市交通方面西宁市交通局开展了哪些工作?

  马树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研究方面,交通局继续推进公交都市建设,邀请清华大学专家组来西宁调研指导,编制《西宁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2014—2020)》,已通过西宁市政府批准;编制《西宁市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西宁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方案》。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继续补充和完善了一批交通设施,如修建天桥、修建地下停车库、打通断头路、安装隔离栏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保障方面,投放6米普通公交车30辆、电召车150辆,开通两条旅游公交线路,完成46条城乡客运班线公交改造,完成公交资源整合及线路收购,完善公交线路优化方案,为1100辆公交车安装车载视频监控设备,即将投放20辆电动公交车、30辆电动出租车。公共临时停车场管理服务方面,组建了西宁市停车场管理办公室和管理服务中心,为141个公共临时停车点统一设置标志、标牌,公示收费标准、举报电话等。出租车管理服务和黑车治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出租车运营服务监管,出台《西宁市车辆非法营运查处办法》,重拳出击治理黑车。新火车站启用公共交通保障方面,制定详细方案,保障长途客运、公交车、出租车。

  记者:城市交通方面,今后西宁市交通发展思路还有哪些?

  马树青:作为省会城市,从国家层面来看,西宁原来处于交通末端,但随着青藏铁路、兰新二线的建成,机场的扩建、新火车站的启用等工程的实施,以及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地位逐步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走综合交通、智能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和谐发展的转型之路。

  首先,要加强城市交通战略性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领衔、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各方能动性,共同推进西宁城市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以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为龙头,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突出公共交通地位,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把握西宁城市空间形态和交通需求特征,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和路网结构,满足多样化的交通需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以停车场、客运枢纽、公交场(站)等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路权分配保障,为公共交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再次,要优化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倡导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并逐步推行和规范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机制,促进土地开发、建设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及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