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农大学子的“农业梦”

27.10.2014  23:36
核心提示:①祁宴涛正在讲他们的创业经历。②刚挖出来的地黄。③布满老茧的双手。④江利斌在村口展望未来。长期以来,务农一直是收入低、苦脏累的代名词,因此很多农村青年都选择跳出“农门”,走进城市。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

①祁宴涛正在讲他们的创业经历。

②刚挖出来的地黄。

③布满老茧的双手。

④江利斌在村口展望未来。

长期以来,务农一直是收入低、苦脏累的代名词,因此很多农村青年都选择跳出“农门”,走进城市。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也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创业就业。记者日前分别采访了山西农业大学在读和已经毕业的两位大学生,走近他们的创业求职路,让读者能更多的了解他们在追寻“农业梦”的路上所经历的苦与乐。

祁宴涛——有一种激情是在校创业

山西农大园艺学院园艺1302班的祁宴涛,是大二的学生,也是山西农大大学生创业园区里种植 “地黄”这一项目的负责人和大股东之一。2009年,山西农大就从校内实验田中拿出10亩土地,创办了大学生农业创业园区。2013年12月,山西农大与太谷巨鑫农业园区合作,成立了山西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为在校创业的学生提供了103亩土地和一个塑料大棚,共有10个创业团队、200余名学生利用园区无偿提供的土地和农具等优惠服务,开展了设施蔬菜、中草药、牧草种植、果树管理等创业实践。祁宴涛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12月,祁宴涛和园艺1302班的共40位同学一起申报了中药材“地黄”种植这一创业项目。园艺1302班共有50人,这次创业就有40人参与进来,属于班级团支部创业,在山西农大也属于一件具有开创性的事情。经过学校老师的严格评审,2014年2月,他们这一项目最终顺利入住大学生创业园,他们也为自己这个创业团队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掘金者。

大学生在校创业,激情有的是,资金却是个大问题。创业伊始,园区给他们免费提供了30亩土地,8万多元的启动资金则是团队成员一起凑出来的,祁宴涛出了1.5万元,属于大股东之一。“这些钱是我和父母借的,他们很支持我的创业,我自己也充满了信心。”祁宴涛对记者说。

2014年3月,“掘金者”团队满怀激情地站在了30亩土地上,开始了他们从黄土地里“掘金”的创业。虽然种植地黄这一项目有指导老师马金虎给他们作技术后盾,但是具体到每一环节实施还是要靠团队成员自己去动手。从买各种农资,到撒肥、下种、浇水、追肥等等,祁宴涛和其他团队成员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再一点点实施。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和大股东,祁宴涛更是要事事亲力亲为,带头干一些重活累活,遇到问题还要牵头召集成员开会协商解决。这些90后的孩子,很多都没有干过农活,却在大学的校园里、利用课余的时间,把30亩的地黄种植成功了。因为总要下地干活,他们一个个都被晒得黝黑,可是当看到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地里的果实时,他们的脸上都挂满了孩子般的笑。“实际干了才会知道,种地真不容易,农业种植也并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书上的一句话,也许实际中得来来回回干上三四天。”祁宴涛感慨地说。

再过几天,30亩地黄就要收获了。10月23日,祁宴涛和团队成员进行了预测产,预测下来30亩地黄能收6万公斤左右。他告诉记者差不多能卖12万元左右,纯收入能有2万多元,他们已经联系好了销路。因为产量有些低于大家的预期,祁宴涛有点小小的失望,但是他说,“回头我们得找找原因,总结经验,明年要种的更好。

从刚开始项目通过后的兴奋、到展望未来时的满怀激情、再到实施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祁宴涛和他的团队通过这一年的创业一点点成长起来。采访的最后,祁宴涛对记者说:“很多人不想从事农业,认为农业又苦又累,可是我现在并不这样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业更需要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今年种植地黄只是我一个创业的开始,它给了我很多经验与感悟,今后我也会从事和农业密切相关的事业,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艰苦,我都不会放弃!

江利斌——有一种勇气是回乡种地

今年刚刚从山西农大毕业的江利斌头上曾有无数的光环——2012年获得校“十大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13年获校“学雷锋优秀青年”荣誉称号,他创立的合作团队于2013年获得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奖,2014年他当选“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但是,9月27日,记者在江利斌的家乡黎城县西井镇北委泉村见到他时,他已经把这些“光环”通通抛弃。站在记者面前的江利斌身上满是泥土,双手因为剥核桃干农活而粗糙黝黑,此时的他和一名普通的农民并无差异。

2014年7月,江利斌从山西农大毕业后,带着自己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种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江利斌的家乡黎城县北委泉村是有名的“核桃之乡”,漫山遍野都是野生的核桃楸子树。大学期间,江刘斌就主动向老师学习核桃种植、嫁接及管理技术。通过学习与实践,他把荒山上的野生核桃树一棵一棵改接成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核桃树和麻核桃树。2012年底,他注册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如今,他已经嫁接麻核桃树3000余株,鲜食核桃树3000余株,年产6万余元,并且已有20多户村民在他的带领与帮助下,年增收6000余元。

此次毕业回乡后,江刘斌在继续发展他的核桃产业的同时,还要在家乡建立自己的蘑菇大棚。大学期间,江利斌就曾创业种植大棚蘑菇,因此积累了非富的经验。“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种过蘑菇,但是我发现核桃和蘑菇这两个项目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互补的效果,比如核桃修剪的枝条就可以作为发展蘑菇的原材料,而蘑菇的废料又可以为核桃树生长提供肥料。”江利斌对记者说。

虽然江利斌在种蘑菇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当他开始在家乡建蘑菇大棚时,却依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资金的不足,缺少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还有母亲的不理解都曾困扰过他。记者见到江利斌的妈妈时,她依然在说:“我让他上大学,就是想让他毕业了找个稳定的工作,他怎么能回来种地呢?”面对母亲的不理解,江利斌总是很无奈。但是,更让他头疼的是,为了尽早建好蘑菇大棚,他已经欠了十几万元钱。不过,他回乡种蘑菇的消息让县领导知道后,县里已经计划拿出20万元支持他创业。“像江利斌这样的大学生毕业了能回乡种地,带领村民致富,这在我们县是件新鲜事,也是件大好事,我们得帮他一把,让他能做好、做成功。”黎城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王振力对记者说。

如今,江利斌的3个立体蘑菇大棚终于建起来了。目前,他正在建一个蓄水池,计划11月中旬先种上些平菇。但是,准备生产香菇的料钱、菌种等还缺七八万元。江利斌对记者坦言:“谈理想容易,付诸行动去实现却真不易。

展望未来,虽然创业的路上仍有许多未知的困难,但是江利斌依然充满了信心。“我回到家乡如果只种几亩玉米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是要把新的种植技术带回来、带领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致富。”江利斌对记者说,“我是农大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幸运儿,在农大还有许多同学和我一样,他们在不同的项目上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由谁来种地’的课题,我想我可以自豪地回答——由我来种地,由我们这些心怀‘农业梦’的年轻一代来种。

记者短评

心怀梦想脚踏实地

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常听到村里的干部、乡里的农技人员、大型农企的负责人感慨:“现在没有年轻人种地啊!”“农业人才太缺乏了!”的确,农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要想扎根在农村把农业作为事业去做,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吃得住苦头的。多少在农村长大的年轻人都宁可在外面打工也不回家种地也正是缘于此。因此,今后“谁来种地”“谁会种地”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急迫地被人们提出来。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正在成长中的祁宴涛和已经回村创业的江利斌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希望。他们得益于山西农大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使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就开始和土地打交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让他们增进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祁宴涛和江利斌只是农大学子中很普通的两人,他们的事迹不能说是惊天动地,但是,他们心怀“农业梦”,脚踏实地在田里耕耘和返村创业回报家乡的举动,却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他们也将带动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现代农业中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够脚踏实地的种地也会成就一份辉煌。

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 (第19号)
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通告   西宁红十字会
关于晋升王海涛同志职级的通知
青红党组〔2020〕16号   青红党组〔2020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