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群众心中都有一颗民族团结种子

13.02.2015  11:10

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大山内外,一排排藏式的新居,安住着万千群众;
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书声琅琅;
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藏区群众解除病痛;
一片片商贸新区蓬勃兴起,一道道电网跨越青藏高原延伸到千家万户;
……
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青海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新形势下,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创建,正在全方位、多层次拓展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和外延。
青海高原,各族群众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每一个群众心中都有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每一个群众都用发自内心的真情真爱浇灌它,使得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艳。
2014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按照“三年强基础、关键看头年”的要求,高标准、全方位、各领域强力推进,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班玛经验”的总结推广,“三基建设”的积极实践,“平安与振兴工程”的启动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彰显青海特色的“创建经验”,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征程。
各民族都来了
本报记者 肖芳
(上接A01版)在西宁这片热土上,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5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展现出一幅多民族、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美丽动人画卷。
省委书记骆惠宁强调,要全力以赴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这是推动青海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青海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牵引性,是现阶段加快青海建设的重要抓手。
省长郝鹏强调,民族团结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将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认真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强调,要深刻认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对青海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市长王予波强调,要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梳理并逐项推进政府在创建上的工作。
这座被2261米海拔高高擎起的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好西宁,服务全省”的要求,以“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努力建设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和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西宁定居,成为新西宁人。
2014年,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59.4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其中,回族人口37.25万人,占16.3%;藏族人口为12.59万人,占5.5%;土族人口5.91万人,占2.6%。
2014年,4.1万外来人口落户西宁,7.6万外来人有了西宁居住证。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我们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我们都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作为省会和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西宁在一个个砥砺奋进的实践中,在超越自我中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前所未有。
2014年,市委、市政府继续保持民生投入,使之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
2014年,实施138项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项目,涉及资金71.9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帮困等五大类项目。
2014年,在1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83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村道硬化等项目1951项,6.7万户、27.5万人受益。
2014年,争取国家扶持资金9749万元,在大通县8个乡镇64个土族聚居村实施产业发展项目,推动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地区发展。
……
一个个振奋的数字中,我们看到,通过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不懈实践,探索和积累了符合西宁实际、彰显西宁特点的诸多宝贵经验,这就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
——必须坚持思想引导,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解决影响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必须坚持依法、管用、和谐原则,创新寺院管理和服务长效机制;
——必须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群众参与和群众共享有机结合;
——必须坚持“一线工作法”,切实增强执行力、落实力;
——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分层实施,汇聚起创建工作强大合力。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西宁依然行进在路上。
今天,我们应牢记一个真理:实现西宁的发展稳定,要靠各族群众团结友爱。当前,讲任务,是各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各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各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各民族共同的前途。
今天,我们应正视一个现实:各族群众只有在西宁这个大家庭的怀抱中,团结一致、和睦共处、相依相存,才能共荣共生、生生不息,才会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今天,我们应凝聚一个共识:各族群众自觉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维护者,西宁大地就一定能够形成坚如磐石的团结,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迎来幸福光明的前景。
为创建先进区
凝聚起强大合力
关键词:创建新格局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举全省之力推动工作,为创建先进区凝聚起强大合力,确保了创建活动高水准推进。
举措一:顶层设计
省委主要领导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亲自挂帅,系统提出了创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带头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掌握实情,提出要求,指导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省委的要求,结合实际,精心谋划,规划“蓝图”,制订方案,确定路线图,定责任、定措施,全力落实。
【新成效】海北州率先在全省第一个以立法形式,颁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创建示范州提供法制保障。省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水利厅等部门,在创建工作经费保障、宗教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上出实招、见实效。
举措二:高位推动
各级党委、政府把握省委关于创建工作的脉搏,针对不同阶段的新部署、新要求,大力引导和推动创建工作。省州县党委开展三级常委蹲点调研,针对“不深、不细、不实、不严”问题,提出进一步抓好创建工作的八项措施。
【新成效】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等地先后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基层党委政府、机关单位在互查互评互学互促活动中交流了经验,寻找到了差距,形成了“赶学比超、大胆创新”的创建新气象。
举措三:落实责任
始终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创建先进区的保障性工作,用制度保证创建工作。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党委常委蹲点调研制度,实行领导包干责任制,完善涉藏维稳专项制度,抓好创建工作机制建设。
【新成效】海东市制定出台“1+10”工作方案,建立创建经费等保障机制,按市县区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2014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创建经费,确保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举措四:提升水平
为在更高层次推进创建工作,总结创建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省创建办组织党政和专家两个调研组,采取交叉领题、分组调研、联合攻关的方法,开展了集中大调研活动,提交了25个课题调研报告,并汇总起草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综合报告》。
【新成效】通过实地考察,在京专家对我省创建工作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实践创新,从理论依据到实践总结、战略选择到具体实践,以新视野、新角度、新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我省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系统阐释了创建工作的“青海经验”。
思想引导 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关键词:筑牢思想基础
始终把思想引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在增强宣传引导的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夯实了创建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举措一:分层施教
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群众、城镇居民、宗教人士、广大师生、重点人员等不同对象,分类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对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宣传教育;对重点帮扶人员“一对一”教育引导。
【新成效】全省上下持续开展“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将每年3月定为“寺院法制宣传月”,抽调双语专家学者组成宗教宣建团进寺入舍,利用身边人、身边事,集中力量在宗教人员和信教群众中普及法律,讲清法律底线,提高了宗教人员的法律意识。
举措二:牢牢掌握
把涉藏维稳宣传教育内容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寺院法制宣传月、万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的主要内容,开展宣传教育“进农牧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寺院”等活动。针对“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突出问题,抽调4800名双语干部、成立100多个宣讲团进行了“面对面、零距离”集中宣讲。
【新成效】使各族群众在思想上分清是非、政治上划清界限、宗教上看清本质、法律上守住底线,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话语权,切实做到了“讲得清、道得明、听得进、有效果”。
举措三:典型示范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选树典型、示范引领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信服不信服、认可不认可作为重要标准,注重发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注重从先进事迹中挖掘新精神、提炼新思想,彰显示范效应。去年9月份以来,各地对选树的235个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利用各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各族干部群众创建热情。
【新成效】大通县、乐都县下营藏族乡等17个模范集体,邬倩等21名模范个人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到表彰。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表彰大会,表彰奖励50个先进集体,55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树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标杆,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决影响
发展稳定深层次问题
关键词:依法治理
把加强社会依法治理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解决影响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确保了全省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举措一:建立健全机制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要求,全面排查矛盾纠纷,列表管理,落实责任,限时解决。全省各地建立了跨区域重大矛盾纠纷“挂牌督办、办结销号”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跟踪落实,定期研判,定期通报。
【新成效】一年来,全省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5431件,化解14190件,化解成功率达91.96%。
举措二:强化综合治理
按照“属地管理、各负其责、依法稳妥”的方针,县乡村三级层层动员,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人员进行“拉网式”摸底排查,全面掌握情况,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逐一建立台账,评估风险等级,明确“一对一”、“多对一”帮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新成效】采取省市州联系县,市州联系乡镇的办法,组织专门力量,进村蹲点开展工作,做到底数情况不掌握不放过、问题矛盾不解决不放过。
举措三:树立班玛经验
针对个别地区突出问题和稳定隐患多、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实际,省委部署开展了以班玛县为重点的集中整治活动,从省、果洛州及所属县共抽调500名双语干部,组成7个专项组及9个乡镇、34个村社、23个寺院工作组进村入户入寺,综合施策,在社会治安、基层组织、干部作风、宣传引导、寺院管理等8个重点领域打“攻坚战”和“歼灭战”。
【新成效】通过半年时间的集中整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重建正常社会秩序,树立法律权威,有效争取并赢得了民心,党和政府在藏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班玛县面貌焕然一新,党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举措四:推广运用成果
在深刻总结“班玛经验”的基础上,省委进一步科学谋划,在青甘川边界地区的黄南、果洛两州的7县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采取州、县、乡三级联动的方法,分批组织优势力量,充分发动群众,先期对确定的22个重点乡镇进行了综合整治,社会法制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新成效】加大省际交界地区政策扶持力度,先期下达地方政府债券资金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全力维护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
努力探索
建立寺院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管理与服务
把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稳定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寺院管理新模式,实现寺院管理从应急维稳转入常态化管理。
举措一:寺院管理新常态
根据共同管理、协助管理和自主管理三种管理方式,按照“有能力、解难题、顶得住”的要求,严格选配了寺院管理干部,把管理触角延伸到扎仓、僧舍等最基层,实现了“进得去、谈得来、融得下、能合作、管得好”的目标,提高了依法管理的效能。
【新成效】充分发挥各级佛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组织活佛、堪布、经师和僧尼查找在寺规教风、寺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树立了“爱国爱教、守法持戒”宗教新风。
举措二:管好“脑子肚子
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启动实施了寺院基础设施建设、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等工程。不断加大宗教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
【新成效】目前,全省74.2%的宗教教职人员参加养老保险,93.4%的宗教教职人员参加医疗保险,1042人纳入农村五保户,4257人纳入城乡低保,广大宗教人员共享了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了宗教人员对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
重心下移 力量下沉保障下倾
关键词:“三基”建设
按照“加强基层组织、强化基础工作、打牢基本能力”的目标,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不断夯实执政根基。
举措一:全面加强基层组织
去年以来,把新增的6919个编制全部落实到藏区基层一线,充实了乡镇、政法和教育卫生力量;从省、州、县三级抽调5189名机关干部,支援217个藏区乡镇,3804名干部带项目、带资金进驻634个重点村帮扶发展经济;全面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党组织432个,通过县乡机关与后进村党组织建立联合党支部的形式,选派232名优秀干部到后进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督促后进村党支部转化提升,并培训后进村社党支部书记469名,投资3122万元帮助农村社区党组织增强发展实力。
【新成效】解决了基层人员少、经费缺、待遇低的老大难问题,基层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础不断夯实,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
举措二:强化执行力落实力
开展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活动,通过建立民情联系卡、为民服务卡制度,着力解决基层困难,推进基层夯实基础工作。今年全省4.98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4053个,完成服务项目2211个。
【新成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和完善了各级党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基层组织公开事项向党员承诺践诺、联系群众拓展。
举措三:提升基层干部能力
省州县三级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工程,针对藏区干部开展藏语培训12498人次;选派一批干部在省内双向挂职和到发达地区挂职,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水平。
【新成效】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努力提高基本素养、基本技能、工作能力,基层干部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职业素养普遍提升、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水平不断提高。
大幅度提高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关键词:创新管理模式
举措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广“一站式”服务,在乡镇社区建立综合服务中心,着力打造“责任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的网络型基层社会管理模式。
举措二:在游牧民定居地区提供集中居住、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和城乡一体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社区化、发展产业化服务。
举措三:大力开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把温馨体贴、优质服务的措施,落实到为各族群众提供语言文字、办事流程的各个环节。
举措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群防群治的作用,形成了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群众自我管理的良性互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大幅度提高。
【新成效】西宁市东关社区慈幼居委会针对民族构成多、困难群体多、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积极探索社区民族工作的方式,成立了“民族团结理事会”,选举23名各民族代表组成第一届理事会,依托民间社团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时协助居委会调解邻里矛盾和民族纠纷。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
海西:“组团式”校园引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新动能新优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学历要求是怎样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