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泰国的生存之道
早些年,一位来自泰国大东北的美女小童鞋来公司面试,我向她瞅了一眼就说:“你是华裔”,她硬说不是,“祖祖辈辈是泰国人,全家人就我会一点点中文”,我说一定是,一定有华人血统,不然回去查查。事过几个月,她笑眯眯来我办公室告知,“已问长辈,第九代华裔”。
走进泰国社会,只要你稍仔细瞅瞅,主流群体泰族人中掺杂着或多或少的华裔人面孔,有人说泰国的华裔族有10%,20%,也有人说30%或是更多,究竟有多少?官方貌似至今没定论,其实,这重要么?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华裔族这个小群体,掌控了泰国大部分的资本、资产和政治权力以及社交舞台,追寻其根源,归根结底就是泰族人善良、包容,华裔人融进了泰族社会,中泰混血儿不计其数,带着华人血统的泰国人,尽管面孔上明显带着华人的印痕,但血缘已经相溶,文化已经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泰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亲。
(资料图)
中国人何时与泰族人开始交往和相溶,历史学家各有其说,但从有记载的史实上看,13世纪华裔已活跃在暹罗国的社交舞台上,那时前往中国朝贡的暹罗使者就有华人的通事。泰南有诸多商港,吸引了众多华人经商,至16世纪已有坚固的经济基础,当时,中国海盗林道千及其随从,因受不了官兵的追剿,难逃北大年落户,并与当地女王成婚,北大年逐渐发展成为华人的聚居地。同是16世纪,泰国首都大城也是华人的聚集区,他们与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展开商业竞争,屡屡出胜,成为泰国皇家的贸易代理人,泰皇也视华人为自己人,给予特殊的待遇。17世纪,大城被缅甸军屠城,中泰混血儿郑昭揭竿而起,率军击败缅甸军,收复大城。郑王执政期,鼓励潮州人大批涌入,这些华人经商、垦殖、种植……,使得泰国皇家贸易空前繁荣。拉玛一世时期,曼谷唐人街的核心地带,兴建了华人商业区。18--19世纪,泰国经济蓬勃发展,加速了华人的移民步伐,一种有组织的预付船票应运而生,导致大批劳工移民涌入,致使华人遍布全泰国各地。“红头船”的故事在泰华界脍炙人口,那时广东樟林港发出的商船都是漆成红色的船头,载满货物的船体,挤满了贫苦的潮州年轻人,他们祈求神灵保佑,带着最简陋的用具,时常没吃没喝,度过煎熬的一个多月漂泊到曼谷,之后从最底层做起,比泰国当地人更努力十倍,主动融入完全陌生的新环境中,打出一片新天地,这些人渐渐的也都成了泰国人,久而久之,许多人忘记了自己是华裔后代,反过来对中华文化却没有了认同感而觉得自己“祖祖辈辈是泰国人”,正是这样的融入,才使得众多华裔人成为政界、商界大佬。百余年过去了,众多华裔以此为美德,先辈们的事业得以发扬光大,红头船也成为华裔人不畏艰难的精神象征!
时过境迁,中国发展了,过去那种逃亡式移民几近销声匿迹,众多的华人带着资本前来投资,许多人大有作为,也有人黯然失色。带着资本前来投资兴业原本是好事,但有些人陶醉于自我满足,以优越的投资者眼光来看人做事,不经意中形成了一种文化的隔阂。记得有一个我熟悉的职业经理人,动不动就来一句“我是来投资5000万的”,殊不知,泰国人不仇富也不羡慕富,不会期待你富了能改变他什么,更不会因为你富了而巴结你什么,你有钱没钱,他不喜不悲,天天过着属于他自己的生活。那种自满的心态和文化的隔阂渗透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上,自然而然只能打道回府。
纵观今生前世,中国人在泰国要能够生存下去,要活得有脸面,首先是要把自己融进当地的社会,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泰国人,把自己变成一个泰国人,用泰国人的思维模式去行事做人,我们钱再多投资再大,也只是来到了人家的土地上,一定意义上说,是利用了人家的平台做生意赚钱,如此这般是否应该尊重人家?诚然,对于一些初来乍到的国人,要立即接受或适应当地人文,或许是不可能,但要去改变人家更是不可能,此时选择退出也是意味着失败,最好的办法则是先驻足看看,尝试适应,也尝试改变,有局部要求改变泰国人行事做事方法的,那就试图改变,当然,这必须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下,然后看看切入点在哪里,先融入,再逐渐地相互渗透相互改变,就像当今泰国社会有许多中国元素一样,包括泰文中的潮汕人发音,九世皇斋节,泰餐里掺杂的中国味道等等,都是中国文化逐渐地对泰国社会渗透和影响的结果,这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两种文化的真正相溶。
好了,再多说就似夸夸其谈了,来到泰国的国人,想要在泰国成就一点事业的国人,那就融进泰族人为主流群体的社会,先把自己变成一个泰国人,我们互勉吧。
(本文转自泰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