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青海的深圳“三角梅”——记“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程珊珊
青海新闻网讯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是由司法部、团中央共同发起的大型公益项目,通过向中西部律师资源短缺的地方派遣律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帮助困难群众免费打官司。2016年7月,198名志愿者赴青海、西藏、新疆、贵州等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程珊珊就是这198名志愿者中的一员,去年7月从广东深圳深君联律师事务所来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法律援助中心从事法律援助工作。
温柔的“霸气女孩”
5月4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举行的以“关爱农民工·法律援助在行动”为主题的关爱农民工法律援助宣传月启动仪式现场,记者见到了程珊珊,一个皮肤白皙、笑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的姑娘。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为前来咨询的农民工答疑解惑,为了让对方更明白,她从座位上站起来,凑到咨询者身前解答,同时翻着手中的资料,不时指着其中一部分给咨询者看。无论是解答时说话的声音,还是倾听时注视咨询者的眼神,都透出耐心和温柔。
在我感叹“程律师真的好温柔”时,旁边海南州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笑着说:“这只是她的一面,她也有很强悍的一面,如果你见到她在法庭上的样子,一定会觉得她霸气十足。”
是什么让一个温柔女生变为一个霸气女汉子呢?对于这一点,程珊珊的答案是:“前来咨询的群众,他们一定有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作为法律援助工作者,我有能力也有义务帮助他们,就算我帮不了他们太多,至少可以通过耐心细致的解答让他们心里感到温暖。在法庭上,面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被告,我是不可以软弱的,我要是退缩了,那受援助的当事人该怎么办。”
为兄妹讨回血汗钱
程珊珊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援助案件,这是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受援人(原告)何某林和何某芳是兄妹俩,兄妹二人均已成家,上有老下有小,家中老人疾病缠身,孩子们都在读书,家中经济非常困难。2015年,两名受援人及家人为被告先某制作房屋建造所需的空心砖,辛勤工作几个月后,到了结算劳务报酬时,对方却只给了一半的报酬。兄妹二人多次索要,先某都拒绝给付。从2015年至2017年,经多次协商,先某仍未将剩余劳动报酬给付何家兄妹。无奈,兄妹二人向海南州法律援助中心申请了法律援助,这个案子由程珊珊负责。
程珊珊说:“我接手案件后发现,受援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在干活之前没有查看对方身份信息,也没有签订任何书面协议,在劳务过程中,工作量的情况也没有让对方书面确认。这种情况下,在主张权利时,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所以在处理这个案件时,我们从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考虑,调查取证,对证据链进行了补强。另外,受援人经济困难,急需拿到款项过年,我们认为此案应优先以调解方式结案。”最终,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程珊珊说:“她在办案过程中,大多数的援助案件中,受援人往往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收集和保留证据的意识差,这就导致很多人在维权过程中比较被动。另外,很多人没有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往往错过了维权的最佳时机。第三,案件办结后,执行是关键,所以一定要重视对案件的跟踪和回访,确保执行到位。”
做当事人的暖心人
从2016年7月到现在,程珊珊已代理案件48起,其中诉讼案件30起,非诉讼民事调解案件18起。解答法律咨询12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45份。
在法律援助过程中,怎样做农民工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呢?程珊珊说:“心贴心,设身处地办理案件就一定能做好。以农民工的需求为导向,畅通法律援助申请通道,方便农民工在居住地、工作地就近寻求法律援助。另外,在办案过程中,我们以援助质量为根本,对群体性农民工讨薪案件、重大疑难案件以及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在办理好案件的同时,我们还尽力做好结案后的跟踪和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