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乡镇纪委书记:从“待遇化”到“闲不下”
在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秋季大田覆膜是农忙重点之一。这时有人要找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鸡川镇纪委书记高小敏,得去村头地里。这些日子,监督当地村社对政府提供免费地膜的发放,是高小敏的头等大事。
过去,作为中国最基层纪检系统干部的高小敏也很忙碌,但忙碌的事情大多数与监督无关。多年来,乡镇干部承担的任务大同小异,无非分片包村,抓计生,搞扶贫,纪委书记的职务更多的时候像是“落实待遇”。纪委书记们常常自嘲“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这种情形自去年5月开始有了变化。中纪委明确提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全面提高履职能力。此后,自上而下的“三转”,让大量与执纪监督无关的工作从乡镇纪委剥离。另一种担忧声泛起:乡镇纪委书记会不会就此成为“闲职”?
实际上,近年来,由于国家惠农资金大量涌入农村,几乎处于监督真空下的乡、村干部违纪、违法情形屡有发生。从201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在涉农和扶贫领域共查办贪污犯罪16385人,占该领域职务犯罪涉案总人数的56.7%。
在广大中国农村,乡村干部直接面对人口比重最大的农民群体,成为政府形象的窗口,他们的小贪小腐虽然数额不大,却能够直接影响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乡镇纪检干部们认为,乡镇一级纪委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在最基层的“腿”,执纪监督直接维护群众利益和政府形象,责任不小。
查办案件是执纪监督的主业之一,但是包括高小敏在内的众多基层纪检干部对于自己的施展空间有两重顾虑:一是来自于同级党委的干预,二是来自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担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定西市纪委开始在基层纪委推开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即纪委间交叉协作办案。
去年10月,定西市临洮县纪委接到一乡镇群众反映本村村干部乱收费、乱摊派、贪污惠农资金的问题线索。县纪委将线索移交至该乡镇纪委,调查3月未果。
县纪委随即启动乡镇纪委协作办案机制,由县纪委第三纪检监察室牵头,办案协作片区的两乡镇纪委组成调查组展开调查,相关问题很快得以查实,相关人员受到留党察看等不同程度的纪律处分。
案件查办逐渐有了突破,乡镇纪委也在从源头上探索更加有效果工作方法,即腐败预防。“最近刚刚开展完乡镇基层站所和村级组织廉政风险点和隐患点的排查,并针对排查结果,提出了防控腐败的具体措施。”高小敏说,抓苗头堵隐患,既是保护群众利益,也是保护干部。
信访件全阅批、目标责任考核管理等一系列确保基层纪委执纪监督制度的逐步建立,让基层的乡镇纪委书记更专注于主业。今年以来,定西市各乡镇纪委共处置各类举报线索130件,立案70件,处分违纪党员干部89人,不少乡镇实现了办案“零突破”。
定西市纪委书记陈尊峰认为,通过这些制度,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乡镇纪委“三转”后纪委书记“不愿干”“不会干”等问题,乡镇纪委应有的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真正得以发挥。(记者王博 黄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