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明话人文

29.09.2017  09:42

  青海新闻网讯 

              一、名释中秋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内蒙古民歌《敖包相会

  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清凉如洗。圆月如盘上帘栊。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而编《霓裳羽衣曲》……一个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如穿过小百合窗纱倾泻在床前的皎洁月光,在我的心间水一般轻柔地漫开来,一点点、一点点、艳美娇娆地绽放。

  月色薄如蝉翼。我坐在中秋的门槛上,感受着这一刻的月光,浓得就像北方高原上的阵阵秋风,悠悠涌来。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对中秋之名作过详释:“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诸月数则蟾魄圆,故曰中秋,言此日为三秋之中也。”明月四时有,但中秋的色彩,中秋的气息为什么这么浓呢?是母系氏族的创世者女娲的图腾崇拜吗?是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一件件绫罗绸缎做的新衣,才使中秋节出落成一个眉如翠羽肤凝脂,容若桃李齿含贝的美女吗?如花的双颊,柔媚的笑容,传递着一条什么样的文化脉络?

  沿着《周礼》的源头,我感受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我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古代帝王春秋二祭的庄重。我仿佛看到,每年八月收获之季,穿着黄袍的帝王,用一种朴实的虔诚,向着天空的皓月,作着最为圣洁的朝拜,感谢月神赐露水、计农时的神恩浩荡。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祭月的日子逐渐约定俗成在八月十五日。《礼记》中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抵挡不住宫廷祭月的诱惑,在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的节庆气氛中,对着皓魄当空又亮又圆的一轮清月,设大香案,摆上切成莲花状的西瓜和月饼、苹果、红枣、葡萄等祭品,高燃红烛,全家人屏住呼吸,依次表达来自心灵的敬畏。习俗一步步走到了农人的院落,一个传统的活动闯入了民间的梦境。到了唐代,祭月的风俗炫耀成了“刻饼分瓜几案陈,团团同拜月光神”的节日。宋朝,节日最壮丽的声音像黄河壶口瀑布奏出了一景胜天下的雄浑乐章。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明月何其圆?月华何其别?我想,不止是我,好多人的疑惑,均会绽放在纯洁、柔美的月光中。幸亏生于美妙的网络时代,上网点击,始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球,在秋季,与太阳的倾斜渐旋渐大,直射月球表面的太阳光,使月球光线的反射更加充盈。夏季暖湿的空气也随着倾斜度的痕迹渐消渐退。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洁净的天空宛如一朵花的墨绿叶片,衬托得花骨朵自然光辉皎洁,看上去又圆又大,像笼着轻纱的梦。

  微风徐徐吹来,皎洁的月亮花闪闪,坐在中秋的月槛上的人,摇旌的心也会闪闪吗?

  二、月饼里的中秋

  八月十五月儿圆

  西瓜月饼敬老天

  西瓜大,月饼圆

  我和连成哥哥跪当院

  ——陕北民歌《打连成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面对“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的中秋皓月,国人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的心情,在月光下心无遗地抛洒。幸福就像那在河中的竹排上放花灯,唱着优美的《请月姑》民歌的壮族少女;那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的朝鲜族老人;那在月下的芦笙会中唱着情歌,向心上人表达情意的侗族青年;那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的傣族汉子;那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对歌择偶的黎族未婚小伙姑娘……

  祭奉月神的祭品,是因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一个个名字,支撑起了中国饼文化的雄浑吗?是什么把合家团圆之意镶嵌在美味可口的月饼之上?殷、周时期,江浙一带的那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真的如史料记载是中国月饼的“始祖”吗?出使西域的张骞,引进的芝麻、胡桃等制作月饼的辅料,究竟把月神祭品的品种花色变得多么丰富多彩?但谁又会把汉代以胡桃仁为馅的蒸饼、胡饼、汤饼等精致糕饼,以及唐和五代的“玩月羹”点心,这些并非节日食品的美馔,和张骞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是啊,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的普通食品月饼到明代成为中秋节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究竟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大明一代,以面制外皮,馅有荤、素、五仁、百果、椒盐的烘烙月饼,又是怎样找到那一内心的渴望和梦想的寄托方式?

  这就是月饼,中国人挚爱、热恋的月饼吗?我站在重磨的飞镜转出的千丈金波中,用一颗虔诚的心,不断地探寻着月饼中的图腾,不断地吟唱着月饼中的诗情……

  是啊,月饼的寓意谁又能说清呢?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仅仅是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吗?月饼咸、甜、荤、素的各俱风味,光面、花边、大小的设计精良,究竟回响着时光怎样的艺术颤音?北宋皇家中秋所吃“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绘出了其形:“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清宫中秋宴俗,最为精雅。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枝、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后,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分切,每人尝一口,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到了近代,专门制作的作坊出炉的月饼,馅料越来越考究,外型越来越精美,种类层出不穷,图案有“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祈人之幸福。我曾在山西省介休市旅游时,过了一个中秋节。当地老百姓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名目繁多,可谓月饼的大观园。

  在布满心愿的月饼上,在内容、形式已是百花齐放的月饼上,在赋予感情纽带的月饼上,到底传递着什么?

  中秋节临近,而青海人制作的中秋大月饼却别具一格,与市场上销售的月饼迥然不同。随着着色、做花等一道道工序的完成,别具特色的“乡土月饼”已经基本完成,放进蒸笼中的月饼直径足足有一尺左右。色香味俱全的青海大月饼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个月饼,滋补了一个民族土地般朴素的梦想。

  一个月饼,滋补了一个民族黄河般源长的文化传统。

  三、月光下的中秋

  老酒嘛喝上了赛神仙,

  阿哥们,

  祝福俩送吉祥哩;

  明月升起时人团圆,

  尕妹子,

  心窝里吃蜜糖哩。

  ——青海花儿《明月升起人团圆

  如玉如盘的朗朗中秋月,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泪滴泡过的吗?是月饼香甜的味道浸过的吗?是被李清照称为“花中第一流”的桂花之香熏过的吗?

  儿时,母亲告诉我中秋月夜仔细看,就能发现月中高大的桂树下,在树影婆娑中,玉兔雀跃,吴刚捧酒,嫦娥展袖呢。

  我喜欢这些赋予月之美的源泉。但今夜的中秋月,与独占三秋压众芳的桂花香无关。月在花香怡人的黄土高原上飘起来了。天地朦胧,一切若隐若现。意境无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二十四桥桥头,仰望天上月,俯看水中月,箫声若有若无传来的洒脱;那“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桂林水月洞驾一叶小舟,观赏三月的惊讶;那除了身处怪石、云海以外,让人顿忘俗世喧嚣,仿佛置身仙境,不知今夕何年的黄山仙月的沐浴;那在波光粼粼的洱海边,水月交融,透出一股神秘的美,与苍山雪景相映,竟可在银苍玉洱中看到二轮皓月,一明一暗,美不胜收的怡人……

  今夜有的是什么呢?

  月色苍凉,洒在散落在黄土高原上的柳树、杨树林间,绕在村落边,弥漫在现代化的柏油路上,藏在农家乐鲜美的烤全羊、手抓肉、酸奶中。月光是丹青的泼墨画,使一切变成素雅风景,奇妙无比。

  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深夜遥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更是盛行不衰。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这一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对月赋诗,不失为一场文学朗诵的盛宴。

  是的,中秋的月光是诗人的灵魂。是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的清爽;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忧郁;是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醉中祝愿;是辛弃疾“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的慨叹……它挂在历史的树梢,美得一片凄迷。我探寻着月光的妩媚,浸润在文学的月亮里。那颗越来越孤独、脆弱的心,喜欢在月光里游走。我想,中秋月的皎洁,会伴随着自己的一生的。有了这缭绕的月光,梦又咋会萎缩呢?

  为什么在唐代就颇为盛行的中秋玩月活动已经渐衰渐微?为什么约始魏晋时期,始见于杜甫诗中的中秋玩月,也成了文人们的昙花一现?玩月,究竟有什么样的寓意?有谁能知道这一迷失在岁月河中的诗情,成为了我痛彻骨髓的疼痛?月光浮动,举目远望草波浩渺的高原,我陷入了“天苍苍,野茫茫”的辽远中。

  一轮中秋月,寄托着人们的憧憬和向往。

  一轮中秋月,承载着人们的团聚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