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药“湟中造” 掘金之路不太难

17.01.2015  09:57
    “守着10亩‘金元宝’,以后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没想到咱这干涸的土地也能种出这么好的中药材!”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村主任汪治军指着一堆堆成垛的黄芪,笑得合不拢嘴。

  1月10日,高原寒风刺骨,甘肃省陇南县的药材收购商王老板正在泥麻隆村药材晾晒场修理黄芪的杂支,他已经在这里“驻扎”了半个多月,堆成山的黄芪每天在这里享受“日光浴”,旁边的帐篷,就是老王的“家”。他的任务是守着这些金灿灿的药材完全晾干,然后收购回陇南。“这里土壤肥美,种出来的黄芪经过鉴定,成色、品质都是一流,因为村民没有种植药材的经验,我还充当了‘技术指导’的角色。”老王冻得满脸通红,边说边笑。

  半脑山地区、全村人口不足五百人、近一半人口常年打工谋生、430人被贴上“扶贫对象”的标签、依靠种植小麦、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收入不过十余万元,这就是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多年的缩影。

  2014年,随着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藏药材的落地生根,让这个贫困村彻底“洗贫”,打了一场调结构、促增收、发展特色产业的翻身仗。像汪治军一样的多数村民从此告别了异乡打工生涯。

  穷则思变,2013年,为了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湟中县扶贫部门引导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组织泥麻隆村群众代表去甘肃陇南县、岷县等地参观学习,试种了大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450亩,亩纯收入达到3000至5000元以上,后经省内及甘肃专业技术人员鉴定品质非常上乘。

  2014年,省扶贫开发局在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卡阳村、麻子营和多巴镇加拉山村实施了辽宁援助中藏药材种植扶贫产业项目,项目投资991.64万元,其中辽援资金808万元,群众自筹183.64万元。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共种植药材1707.05亩,其中农户种植1453.2亩,专业合作社种植253.85亩。

  通过项目实施,调整了项目村农业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湟中县扶贫部门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4个村生产各类中藏药材136.6万公斤以上,销售收入达860多万元,亩纯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今年可提供药材种苗4000余亩。

  辽宁援助中藏药材项目成为湟中县优质药材产业发展的基地和一大亮点,为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张蕴)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