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老街的阳光

24.11.2017  11:06

  青海新闻网讯 晴空下,美丽的丹噶尔如薄纱轻笼的少女。

  花开花谢,岁月悠悠。丹噶尔日夜与湟水为伴,不离不弃地讲述着那亘古不变的美丽传说,也向世人展示着她命运多舛却容颜不老的神奇。

  “丹噶尔”,藏语“东科尔”的蒙古语音译,意为“白海螺”。白海螺,使人不由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海螺姑娘,这样浪漫传奇的名字,使湟源这座拥有14万人口的美丽县城更加显得魅力独具。在丹噶尔这片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土地上,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在这里相依相偎,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在这里交织汇合,汉、回、藏、蒙古和土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此湟源素有“海藏咽喉”、 “茶马商都”和“小北京”之称。

  初夏五月,在湟源驻足停留了一些日子。期间,丹噶尔、白螺湖这两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忽明忽暗,想去看看老街也就成了我的牵挂。老街于我而言,就像荒漠里饥渴交迫的行走者渴望食物和水一样,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靠近了她……

  一

  走近丹噶尔老街是在阳光晴好的午后。

  老街有东西两个城门。西城门即为拱海门,东城门为迎春门。拱海门右侧,一块刻有“丹噶尔城”字样的天然石碑赫然呈现眼前,旁边的景点分布图用不同色彩的线条和图案标注了湟源县域道路、河流及著名景点分布等,直观、简约,一目了然。

  通过巍峨壮观的拱海门门洞,进入丹噶尔老街。拱海门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军事城门的造型,复古又不失华贵。一条宽约六米、长约千米的石基路面直通迎春门。街市两旁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一股传统文化的气息和儒雅的学风从远古时代迎面扑来。

  岁月静好,阳光下的老街幽静极了,以至幽静得有些落寞。据朋友介绍,当地政府于2006年以旧复旧,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和修缮。修缮后的老街青春焕发,以新的面容呈现在世人面前。

  老街建筑颇具汉蒙藏建筑文化风格,这些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多有雕刻和彩绘。寓意独特的装饰图案、街市内经纬交织的幽深小巷、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无不体现出丹噶尔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漫步在商铺、作坊、茶社,安逸、闲适的感觉自心底油然而生……

  排灯是汉族民间的节日灯彩艺术,这我是略知一二的,但对于极具特色的湟源排灯,我就是个门外汉。据说老街每户商铺的门头上几乎都悬挂着排灯,用以招徕顾客,是名号招牌的象征,一到夜晚,点燃排灯内的蜡烛,排灯便在星空下闪闪烁烁,煞是好看。2006年5月,排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排灯风格迥异,有长方形、卧桥形、扇形、椭圆形等,绘图内容丰富多彩,大多取自于美丽的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宗教故事。

  丹噶尔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然而然成为商业、军事、宗教和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名人诗词、美妙传说、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还是庙会、祭孔、祭海等民俗活动,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尚存的小街、衙门、清真寺、排楼、民俗宅院,雕梁画栋、建筑精美,仍不失当年气场,也为新时期的老街增添了一抹宗教文化色彩。

  二

  行走在老街,往事早已风化成了旧时的碎片,空气中弥漫着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叮铃叮铃,在耳边回荡,于是,街市瞬间热闹非凡,旧时的尘土席卷而来。

  老街两旁保存尚好的商号告诉我们,古时这里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据史料记载,为保证丹噶尔的商业贸易,先人们开辟了“藏商”之路。于是,从事贸易的“藏客”的足迹便遍布西藏、新疆、山西、陕西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也使得当地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当时的商业贸易迅速达到高峰。这样繁盛的背景下,英、美、俄、德等国商人纷纷在这里开设钱庄,开展金融业务,丹噶尔自此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商都”。

  仁记洋行是老街现存的十几所洋行之一。这所英国人开设的洋行是旧中国时外商在湟源经商的历史见证。洋行门前路边,一组高鼻梁洋人的雕塑栩栩如生。廊檐的中式风格加上古典的西洋建筑风格,使两层楼高的仁记洋行显得玲珑别致。走进洋行一楼,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屏风,屏风背后摆放着一些老物件和做买卖用的办公用品。一楼右侧则是两个站立的塑胶模特,一人身着藏式斜肩皮袄,一人戴着墨镜,身着唐装。据说这就是被老一辈湟源人称为“洋行歇家”的装束。“歇家”专门负责青海羊毛的收购工作。仁记洋行也是青藏地区羊毛、羊皮等货物的贸易中转站。陈列的各种印花税票、外国银行汇票、救国公债以及泛黄的账本,都充分印证了丹噶尔这座茶马商都曾经的灿烂辉煌。

  行走在老街,一股温热的细风扑面而来,老街以静默的姿态,深情地迎接着八方来客。细品老街上一碗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清爽酸甜的青稞甜醅,顿时让我舒爽了许多。如果昔日再现,我宁愿行走在这条繁华街市上,看红尘滚滚,品人间百味。

  三

  到了老街,不能不去看看昌耀纪念馆。

  湟源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昌耀的第二故乡,昌耀先生曾在日月藏乡生活多年,并在这里组建了家庭,写下了充满记忆与感伤的著名长诗《哈拉库图》、《慈航》等代表作。

  走进昌耀纪念馆的那一瞬间,顿觉自己变身为身穿淡蓝素衣的女学生,留着齐耳短发,步入学堂,在教书先生“之乎者也”的读书声中渐渐迷醉……昌耀纪念馆的前身是海峰书院,与其说这里是纪念馆,不如说这里更像是一个有着浓郁文化和墨香氛围的书院。不同的是,这所书院里陈列的一切,使人充满了怀念。纪念馆分展示区、学术厅和室外展示区。展示区有昌耀先生的生平介绍和各种工作生活用品;学术厅是作为召开学术交流会、文学创作等的场所;室外展示区是昌耀先生的塑像,回廊墙壁悬挂着多幅书写昌耀诗词的书画。花窗砖雕、曲径回廊极显幽远雅致,可见此地对昌耀先生的尊重和敬仰。

  对昌耀生平的回望,使我内心充满感伤;观阅其诗歌经典,内心又变得凄冷和寂寥。 “是这样的寂寞啊寂寞啊寂寞啊,像一只嗡嗡飞远的蜜蜂,寂寞与喧哗同样真实,而命运的汰选与机会同样不可理喻”,品其诗,更觉其内心的孤独落寞,但昌耀的灵魂无疑是高傲的。昌耀纪念馆的修建使昌耀先生的灵魂得以重生,使他的诗歌魅力重放光芒。

  走出昌耀纪念馆,回头再望古朴雅致的纪念馆,其实豁亮得很。

  行走在老街,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穿梭,走马观花也罢,细心品味也罢,那代表年轮的青砖、灰瓦和朱门繁华已被雨打风吹去,但她曾经的繁盛神奇值得我们重温。穿越时空隧道,马帮远去了,驼队远去了,漫漫西行的驼铃声远去了,但在历史舞台上,仍然上演着丹噶尔最初的辉煌。

  六百年沧桑巨变,六百年岁月轮回,丹噶尔的时光在老街凝固,丹噶尔的美丽将随着排灯的柔光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