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草原天空依旧湛蓝

17.12.2015  08:48

  冬日的青海湖依旧波澜不惊,湛蓝的天空倒影在湖水中,浑然天成。

  这个时节,北方诸多城市被雾霾所笼罩,然而走进青海湖南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你会发现尽管有众多高耸入云的烟囱,各类工矿企业的机械轰轰作响,但这里的天空依旧很蓝很蓝;冬日草原上凛冽的大风,夹杂着树叶和牧草肆意飘扬,但比起往年已经有了很大都改观,因为少了滚滚而来的沙尘和白色垃圾……

  海南州地处三江源腹地,薄弱的生态环境和稀缺的自然资源成为当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十二五”以来,该州各级环保部门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抓手,相继制定了《海南州环境保护与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海南州生态建设与保护发展规划》、《海南州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全力抓好各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着力推动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

  据海南州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孙玉文介绍,影响海南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是城市扬尘、煤烟尘、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及高耗能、高排放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

  “十二五”以来,海南州综合考虑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消减潜力等因素,按照“整体控制、属地管理、突出重点、分区要求、适当预留”的分配原则。每年编报《海南州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制定州级和各县污染控制、污染减排方案,确定并实施污染减排项目。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先后依法关停贵德县水泥厂年产10万吨机立窑生产线、共和县新华、鑫源铁合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6台6300千伏安矿热炉生产线和两台8000KVA矿热炉;关停海南州金谊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德县饮料厂。

  针对全州境内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污染源检测工作,海南州重点对企业“未批先建”、“久批不验”行为进行查处,先后对未履行环保手续违法生产的同德县显龙沟金矿、青海明晶新能源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共和正泰光伏发电有限公司、青海汉能薄膜太阳能投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进行了处罚;对环保设施不完善、运行不正常的兴海县索拉沟铜矿依法责令停产,督促企业完善环保设施。

  与此同时,鼓励各工业企业加快环保设施建设,督促青藏高原有机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安装了160万元的污水处理设施;海南鑫源铁合金有限公司对两台1.25万KVA矿热炉安装布袋除尘器进行烟气净化;海南州明昌、绿源、荣达等肉产品公司投资680万元建设废水治理设施……

  与此同时,不断加强环保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监管服务职责,凡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有利于保民生、保增长的重点建设项目,开通“绿色通道”,提前介入,加快跟进环评审批制度,“十二五”以来,海南州共执行建设项目环评1123个,环评执行率达100%。

  在此基础上,海南州投资420万元实施了环境检测实验室、环境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重点流域、重金属企业等实现了全方位监测管理。重点加大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管理工作,对全州28家重点污染企业进行管控,环保部门通过在线监测实时查看企业是否排放达标或存在偷排和违法违规操作,实现了国控污染企业在线监测率100%,有效监督了污染企业达标排放,同时在全州排污企业中推行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台账,确保各排污单位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运行率达到95%以上。目前,已能够开展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州域生态环境质量检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他监测工作,有力提升了海南州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

  今年,海南州结合实际,制定了《海南州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海南州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层层抓落实,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工业企业煤烟污染治理步伐,督促共和县金河水泥厂加快低温余热发电及脱硝工程和青海银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同时,加大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防治,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纳入排污费征收范围,严格控制涉及有毒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企业的准入和布局。截至目前,全州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175吨、14吨、35吨、420吨,完成指标任务的105%、107%、100%和103%。

  今年海南州将流动污染源监测也列入了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工作,先后建成华燕、嘉源、盛才三家机动车检测公司,通过省环保厅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资质委托,对重型柴油车、轻型汽油车、柴汽混合车进行检测。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检测各类车辆4.17万辆,发放绿色环保检验标志3.7万余份,黄色环保检验标志4669份,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100辆,削减氮氧化物250吨,有效控制了全州机动车排气污染物,促进了氮氧化物减排任务的完成。

  2015年,海南州环境空气质量的优良率达到了79.2%,综合指数为3.86。

   二

  12月初,记者来到兴海县集中供热厂,看见几台供暖设备正在运转,将源源不断的热量输送到全城每家每户。兴海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局副局长王安伟说:“以前都是一幢楼一个锅炉的单独供暖,不光供暖效果不尽人意,而且一到晚上一个个小锅炉冒起黑烟,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现在实施集中供暖后这些现象都成为了历史。”

  近年来,兴海县集中攻坚抓好城镇煤烟尘、扬尘和垃圾污染综合治理,实行城市垃圾网格化管控,严禁露天焚烧、堆放生产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严格控制“两高”企业项目落地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

  在兴海县河卡镇,每年收割季节,草场和耕地里总是弥漫着大量的黑色烟雾,大量的青稞秸秆和杂草被当地农牧民就地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如今,这些青稞秸秆和杂草成为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来源之一,他们把这些曾经的“焚烧物”卖给了当地的牧宝有机饲料加工厂,除了秸秆、饲草料外,这家公司还收购牲畜粪便等。

  海南州地处三江源,该州紧紧围绕绿色产业,加大农牧业投入力度,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悄然兴起。今年,该州以建设环湖现代生态农牧业、沿黄现代生态循环农牧业、南部高寒牧区生态畜牧业三大经济带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工生产基地。恰卜恰绿色产业发展(江苏工业园)、贵德文旅商贸产品加工、海南生态光伏和兴海有色金属工业等一批绿色产业在这里拔地而起。目前,银河纺织管理系统升级改造、香三江肉业质量安全追溯贴息建设、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云藏搜索引擎开发、洛藏数码科技藏汉英点读笔研发及产业化等4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有序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州光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925兆瓦,累计投资达到292.5亿元,建成并网光能发电总装机达到1965兆瓦,其中850兆瓦水光互补发电项目已成为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电站,新型清洁能源已成为自治州的主导型产业。

  新型能源产业、现代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当今推动海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动力之一。与此同时,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防沙治沙等系列生态环境治理和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结合,共同形成了海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坚强后盾。

  仅在今年,海南州在共和、贵南、贵德、兴海县实施了总投资2756万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工程。其中,人工造林4.2万亩、封沙育林(草)14万亩、封山育林25.5万亩。再加上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的推进,年内,共和、贵南县完成防沙治沙示范项目人工造林0.5334万亩,完成投资160万元。投资5631万元实施的布哈河防洪工程、倒淌河防洪工程、恰当曲防洪工程和黑马河河道治理工程正在紧张的规划当中。

  生态论坛:整治大气污染刻不容缓

  “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进程。说法虽有些夸张,但用它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存在,都与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围绕大气污染的主题,今天我们有必要将文化、生态及文明紧密结合起来,深刻反思古代文明消失的沉痛教训,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排烟排污为代价的经济模式。

  狠下决心整治大气污染。一是必须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要组织广大群众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建设生态文明不动摇,积极参与防沙防尘和减排烟污行动,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二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要实施规划先行,突出四个重点,即重点对矿山、河道的开采,重点对城乡新建、扩建、改造项目排放污染物,重点对生产经营企业排气、排尘、排污水,重点对白色污染、裸露地表、易燃物、尾气排量等实施有效监管,以稳增长、调结构、护生态、治污染为重要抓手,力促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各级政府要坚持把治大气污染、护文化生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政府各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勠力同心,各司其责,真刀真枪查污染根源,治污染源头。四是必须坚持建立机制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要结合各地治理大气污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环保执法、环评信息公开、区域合作、治理生态腐败及新闻媒体曝光等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监督网络体系,共同治理大气污染,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数字点击:

              “十二五”我省水利投资突破280亿元

  记者从青海省水利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水利建设投资达到280亿元大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总投资,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水利建设发展最快、投资规模最大的5年。

  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

  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35.43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9.05%,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3%。“十二五”期间,全省水利部门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切入点,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保生态建设,先后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0平方公里。

  我省创建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记者从青海省水利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省开展了三江源区水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启动了青海省水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实施了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两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并通过国家验收,创建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3.9亿元投入西宁海东大气污染防治

  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工作要求,“十二五”期间,青海省以西宁和海东两市为重点展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依据“大气十条”研究制定并由省政府下发了《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意见》,安排3.9亿元资金支持西宁、海东两市大气污染防治。其中,淘汰燃煤锅炉2411蒸吨并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对69个重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项目实施了治理。

  祁连511.36万亩夏季草场实现禁牧

  祁连县有计划、大规模集中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到目前,全县511.36万亩夏季草场实现禁牧,1040.69万亩草场实现草畜平衡,核减牲畜34.65万只羊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