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为我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积累成功经验
11.08.2014 11:49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在实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的绿化进程中,取得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造林的成功经验,主要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政府主导、政策扶持。 西宁市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是省、市重点绿化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年初与建设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绿化任务,并将各单位绿化区绿化工作列入各单位目标考核范畴,充分调动了各部门绿化积极性,为工程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实行按系统、按部门、按单位划片承包,长期不变的绿化方式进行绿化。绿化工作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全民动员的原则。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也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南北山绿化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二是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自1989年省委、省政府在绿化西宁南北山工程中创造性提出了由西宁地区的各部门、各行业划片承包绿化责任区以来,相继成立117个绿化区,包括大南山范围内由市级单位绿化区、民营企业绿化区、个人绿化区组成的42个绿化区。形成了以省市两级指挥部办公室为核心、各绿化区为基础的管理管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将绿化工作列入各单位目标考核范畴,各绿化责任单位实行项目法人制,把绿化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在资金投入和人员安排等方面给予配套。为实现高标准造林,工程管理单位在荒山造林中引入建设工程管理制度,通过苗木政府采购、造林施工招标、工程监理等监督管理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各造林绿化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造林苗木的规格质量,加大了管护力度。
三是水路先行,大苗上山。 多年来,大南山绿化秉承“水路先行”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灌溉设施,加快道路建设,为造林绿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工程实施以来共建设泵站38座,铺设管道1400公里,修筑涝池19座、蓄水池420座。新建、改建绿化简易道路约492公里,前坡面硬化道路118公里,形成了由泵站、蓄水池、输水管道等设施组成的覆盖整个造林区域的林灌网络系统等比较完备的绿化基础设施体系。同时,一改过去小苗造林成活率高的旧理念,全部采用灌溉条件下的大规格苗上山造林,要求灌木苗在1.5米以上,阔叶乔木在2.5米以上,针叶树在1.5米以上。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进行大规模造林,据测算,近五年的绿化面积,是前18年南山绿化面积的两倍多,开创了青海林业采用大规格苗木造林先河,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城市山地造林优化模式。
四是提前整地、适地适树。 工程启动以来,绿化指挥部每年下达提前整地任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减少鱼鳞坑,尽可能地增加水平阶或水平沟加植树坑的整地方式,确保有效灌溉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树种配置上,遵循适地适树、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采用青杨、云杉、油松、沙棘等乡土树种,积极提倡针灌混交、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多树种配置模式,大南山基本形成了阔叶树为骨架,针叶树当家、灌木覆盖的格局,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病虫对林木的危害程度,提高了林分质量和绿色屏障的作用。
五是科学育林、造管并举。 大南山绿化工程始终坚持遵循“水利设施先行,乡土树种上山,专业队伍植树,适地适树混交”的荒山造林原则,注重针阔混交、乔灌结合,讲求质量、科学造林。在工程造林中,采取承包管护三年的措施,促使造林承包单位更加注重造林质量,在造林绿化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的要求操作。在林地养护管理中,注重幼林地的科学抚育,每年根据条件制定中幼林抚育实施方案,采用施肥、修枝、除草、灌溉等抚育措施,确保幼林地迅速生长。
本文来源: 林业厅
11.08.2014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