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东在新起点上崛起而奋斗
——鸟成云在市委二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鸟成云安排2017年经济社会工作 颜金梅/摄
青海新闻网讯 1月2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鸟成云在市委二届二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代表市委总结了2016年经济工作,安排部署了2017年经济工作。
2016年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青海工作“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乘势而上、创新发展总基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2.8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635.43亿元,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2亿元,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99亿元,增长12.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2元,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5元,增长9.1%,继续保持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的良好发展势头。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持续巩固。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85%。粮油产量实现“十三连增”,“两优八特”产业成为全省主导产业,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富硒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黄河彩篮”全省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效益显现。建成家庭农牧场2899个,10个现代牧场全部投入生产,种植饲草115万亩。在全省率先探索出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新路子。海东在全省粮油生产和“菜篮子”工程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财力紧缺的情况下,安排4000万元保增稳产专项资金,支持满负荷生产企业稳定生产和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比亚迪汽车组件、明阳3D打印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扶持先奇铝业改组为青海佳韵铝业并启动生产。整合21家小酒厂,组建青海聚发青稞酒有限公司,纳入规上企业,拉动全市工业增速3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6户,新培育成长型小微企业320户。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积极打造“极地门户·青藏首站”旅游新形象,重点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欢乐之都·极地梦幻城项目落户海东,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62.51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35.65亿元,同比增长25%。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加快建设,三田雍泓石材城建成运营,闽龙国际建材汽配城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正式成为全省现代国际物流重要基地。海吉星农产品集配中心开工建设,标志着海东在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民和县电商平台建设起步良好,借助电商开展扶贫,走在了全省前列。 项目推动效应凸显,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促发展的首要任务,精心谋项目,全力争项目,加速建项目,全年实施各类项目1453项,省市重点项目221项,亿元以上项目19个,加快项目建设已对投资增长形成强力支撑。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并重,道路桥梁、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和三级综合医院、“两馆五中心”等公共服务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成功跻身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以PPP模式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4.3公里,建成4.3公里,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共赢。“两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群科镇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街子镇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高原美丽乡村120个,融资24亿元先期启动今明两年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已开工54个。 交通、水利、能源三大领域建设强力推进。乐化高速、民小公路、铁路并线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牙同高速基本通车,川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平安至乐都城市快速通道开工建设,新增等级公路261.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572公里。完成交通投资110亿元。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二期、公伯峡水库南北干渠以及牙扎、夕昌、杨家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相继实施,解决了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水利投资20.48亿元。佑宁750千伏变电站加快建设,空岗、总寨等一批电源项目建成投运,城农网改造工程顺利实施,4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两化”天然气输气管线项目启动实施。 生态建设势头强劲,绿色发展成果显现 深入推进“三绿”建设。加大排放监管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均控制在目标以内,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双下降”。天保、三北、公益林等造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2.3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12.78万亩。19个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进展顺利,湟水河民和桥出省断面四类水质达标率为83.8%。严格落实“大气十条”,着力推进“抑尘、压煤、控车、治企”措施,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全市空气优良率82%,优于上年同期。实施“家园美化行动”,完成118个村的连片整治,累计完成513个村。开展非煤矿山清理整顿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进行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确定全市城市周边基本农田12.87万亩。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全市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96%,增长5.78%。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构建精准扶贫“六个体系”,实施“八个一批”行动计划,推进“六大工程”,形成具有海东特色的“十大扶贫产业”,在全省率先建立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多种模式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160个贫困村退出,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07%。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城镇新增就业9710人,各类人员实现就业52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低于控制指标0.39个百分点;共向省内外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5.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7.4亿元。设立海东市扶持发展拉面经济专项资金,扶持拉面经济扩面发展、提档升级,省外新增拉面馆1072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和医保基金风险防控走在全省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海东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通过验收,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5.9%和83.6%。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国家级医养结合城市项目全面启动,三级综合医院及儿童诊疗中心项目进展顺利。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55万套、农村“两房”2.6万户,城乡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坚持信息化引领、网格化管理,“平安海东”建设得到深化,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全市违法建设专项整治”等行动,重拳治理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工矿企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发展动力不断释放 持续开展六轮行政审批清理,市级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至69项。“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推开,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1891户,同比增长21.8%。加快创新驱动,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进驻企业达138家。稳步推进价格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非居民天然气、阶梯水价和殡葬业服务价格改革工作。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市乡镇金融服务站全面建立并挂牌,金融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平安农信社成功改制为农商银行。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整合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接近尾声。投融资改革成效显著,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等6个项目列入全省第一批PPP示范项目。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实施开放战略,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缔结友好城市,并在吉国举办经贸合作暨特色产品展销会,成功举办青海首届高原特色农产品展交会,搭建了对外合作交流的新平台。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并封关运营。 2017年六项重点经济工作 全市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新增城镇就业96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次,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坚持创新引领、提质增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推进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推进农业与规模、资本、科技、装备、市场、品牌、标准、区域优势八个方面结合,促进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提升园区示范带动能力。壮大提升互助、乐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挥核心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平安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平安、民和、化隆、循化省级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两区四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巩固湟水河流域“菜篮子”生产能力,提高沿黄流域蔬菜基地产能。继续抓好“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同步建好民和总堡、马场垣、乐都引胜沟、互助塘川、平安白沈沟等大规模、集中式蔬菜生产基地。实施高原、有机、富硒、富锗等健康品牌计划,推进蔬菜、果品、肉类、冷水鱼及富硒农产品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种养结构,确保优势特色作物比重稳定在85%以上。大力发展川水地区以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浅山地区以马铃薯、玉米、全膜覆盖技术为主的现代旱作农业,脑山地区以油菜、饲草饲料为主的生态农业和农区畜牧业,切实提高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黄河水域资源,有序扩大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规模。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年内建成生态牧场10家,家庭农牧场1000户,培育省市龙头企业达到180家、农民合作社4000家。加快青海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农产品经营体系。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现代农业等为抓手,大力发展“网上农业”“数据农业”。 二是加快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工业转型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大园区错位发展的定位和要求,着力发挥“高新轻优”产业布局优势,加快补齐产业短板,切实提升工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推进创新驱动。支持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石膏、玻璃等传统行业引进、研发、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快基础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行“互联网+”战略,促进信息产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要补齐“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着力提升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能力,建成科技创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企业孵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扎实推动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力争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使工业园区成为创新引领发展的主阵地。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一批省市级创新集群和科技平台,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配件组件、高原绿色食品等研发中心建成国家级实验室。 要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集聚政策,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全方位、多领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加快园区建设。2017年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年和产业项目推进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以赴补齐基础设施和产业短板,加快推进2个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和回用工程,标准化厂房和二期及公租房、综合服务大楼等4个PPP项目。开工建设海东工业园区2号路延伸段、平西经济区南北片区垃圾填埋场、物流商贸中心信息服务大楼、物产集团境外商品免税直销店等项目。全力加快比亚迪汽车组件、明阳3D打印、金阳光新型波纹管、聚光太阳能电池模组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尽快达产达效。推进化隆巴燕·加合经济区、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纳入海东工业园区工作,加快形成“一区六园”新格局。 狠抓工业运行。强化运行调度,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工业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实施精准帮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争取铁合金、电解铝等行业电价扶持政策,全力做好保增稳产;积极培育新入规企业10家以上,形成新增长点;督促新入规企业充分释放产能、达产达效,力促青稞酒集团、金圆水泥、西部水电、耀华玻璃等大企业加大生产销售力度,保证增产增效;继续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青稞酒、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等特色轻工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提升品质和规模;大力支持“专精特新”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为市域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加快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推动消费提档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健康养老为重点带动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跨越发展,以精细化、高品质为导向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速发展,有效扩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努力把服务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一圈三廊道四板块”旅游空间布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造精品线路,提升旅游业服务接待能力和发展水平。整合文化、产业、生态、交通等各类资源,结合湿地公园、慢行系统等建设,加快百里河湟文化旅游展示体验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项目建设。全力实施好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瞿昙寺景区、互助北山、循化孟达天池景区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柳湾彩陶遗址公园和“青藏大客厅”,打造全省旅游集散中心。推进房车全产业链项目,建成1个房车营地、2个自驾车营地和3个徒步游营地,建成互助土族故土园5A级景区,启动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5A级景区创建工作。提升环湖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办好丝路花儿艺术节、青稞酒文化旅游节、拉面文化节等节会。 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加速建成商贸物流、农产品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综合物流集散为主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加快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红星美凯龙青藏高原旗舰店、青海闽龙国际建材城等项目建设,三田雍泓建材城项目年内建成。引进建设以红星美凯龙爱琴海购物公园、袁家村·河湟印象等为主的高端品牌商贸综合体,形成商业集聚效应,将更多消费充分释放在海东。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落实各项惠及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儿童的保障政策,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创出特色亮点。全面启动健康养老城规划建设,建设万张床位高端养老商住小区和万户庭院养老项目。加快三级综合医院建设,推动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全省新型健康宜养基地,将更多消费聚集在海东。 坚持项目带动、扩大投资,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一是做实项目前期,积蓄发展实力。紧盯国家战略,把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惠民生作为主攻方向,结合我市“补短板”需求,筛选、策划、包装和储备一批支撑海东发展的重大项目,做实项目库,提高项目申报、资金争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抓好南门峡水厂及城市供水工程、海东工业园区电力直供、“云轨”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养老“双万”、百里河湟文化展示带、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东延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上半年完成,为项目招商和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推进项目实施,增强发展后劲。全年组织实施各类项目1147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以上。交通项目中,协调推进机场三期、西成铁路、曹家堡铁路物流基地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乐化高速、扎碾二级、平互大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做好宁互一级公路扩能改造、加定至西海、官亭至哈城公路海东段、大河家至清水公路等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尽快落地,新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完成交通项目投资110亿元以上。水利项目中,推进积石峡灌区、平安牙扎、互助松多等重点工程,年完成水利项目投资35亿元以上。能源项目中,加快官亭、黄丰等骨干水电站建设,继续实施佑宁750千伏变电站、城农网改造等项目,完善城乡电网架构。继续抓好“两化”天然气输气管线项目,推进天然气向乡镇覆盖延伸。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投资保障。构建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有机结合的金融体系,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等各类基金,开展股权交易融资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市场化融资运作机制,扩大融资规模,确保全年融资总额增长12%以上,达到400亿元以上。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壮大担保公司实力。组建市级担保集团,增强担保能力,确保到年底全市担保倍数达到3倍以上。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联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引领城乡建设。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智慧城市、慢行系统等重点规划,理清发展方向,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加快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控规、医疗健康城控规编制进程,完成《海东市朝阳山山体森林公园规划》《全省健康养老示范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成果并实施。正式启动城市空间信息“一张图”和规划管理审批系统,运用科技手段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是统筹城乡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乐都、平安城市核心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突出抓好市级机关搬迁工作,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管廊试点年度建设任务,对已建成的16.79公里管廊启动管线入廊。全力推进海东大道、体育中心、南凉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一批城市停车场、污水和垃圾处理、管网改造、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抓好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进一步扩大城乡公交覆盖面。发挥好国家开发银行50亿元棚改贷款效益,全力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22583套(户),做好历年城镇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竣工、入住工作。积极推进民和、互助规划、建设、管理向城区体制转变,加快化隆县党政机关搬迁工作。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镇,集中打造循化街子、平安三合等16个美丽城镇。提前启动今明两年423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牧民危旧房改造2万户以上。 三是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品质。结合“三创”工作,全面实施市、县(区)城市管理五年行动计划。理顺市、县(区)的事权和责任,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管体系,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下移执法重心,整合管理资源,构建“大城管”格局。加快制定《海东市城市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城市管理和行政处罚的程序和标准。以“零容忍”态度强力整治违法建设,确保半年集中整治行动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东部生态屏障 一是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开发边界,市级层面尽快立法保护南北山绿化屏障和湟水河生态功能,明确“三区四线”要求。以南北山绿化、重点流域沿线绿化和城区绿化系统建设为抓手,抓好“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实施好三北、天保等重点工程。推进沿河沿路防护林带建设,大力开展林木种苗培育和经济林建设,逐步形成三大流域绿色走廊。全力加快沿湟水河流域11个生态湿地公园建设。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官亭、瞿昙、群科等重点集镇污水处理厂,加大污水管网改扩建力度,全面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启动涉水企业清洁化改造项目,推进工业废水治理,确保湟水河出境断面四类水质达标率保持在83%以上。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力推进“抑尘、压煤、控车、治企”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恶意违法排污和造假行为,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以上。大力开展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源头控制,划定土壤环境保护区。继续开展非煤矿山清理整顿,大力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复绿计划”。持续开展“家园美化行动”,完成200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示范乡(镇)村建设,力争创建10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20个以上省级生态村。 三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围绕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的要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加大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厂中水回收利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增进社会和谐 一是推进脱贫攻坚,让群众更幸福。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力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0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大力发展种养复合产业、劳务经济、农畜加工、乡村旅游、拉面经济、电子商务、光伏发电等新型扶贫产业,形成多种扶贫模式,着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合理使用国家开发银行100亿元精准扶贫中长期贷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等资金保障。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加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继续打造好23个精准扶贫示范乡镇、58个精准扶贫示范村,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与无锡市全方位合作,深度对接,建立扶贫协作工作机制,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扶贫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确保今年全市216个贫困村退出、6万贫困人口脱贫,平安、循化实现整体脱贫。 二是完善保障体系,让群众更安康。进一步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并规范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群众救助等政策。健全完善低保“两线合一”动态管理、低收入核对工作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落实好创业促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培训促就业力度,加快综合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2017年公共就业和人才专项服务活动。着力完善拉面经济服务机构,设计“青海拉面”标识,建立拉面经济信息平台,筹划建设“拉面经济”产业孵化园,不断促进拉面经济提档升级,转型增效。年内在省外新增拉面店1000家,打造示范店100家。 三是繁荣社会事业,让群众更安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完善教育质量督导、检查、评价机制,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好“全面改薄”、教师周转宿舍、高职学院二期、市高级中学等重点建设项目,优化学校布局,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促进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巩固提升基层综合改革成果。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办医,培育发展民营特色专科医院,加快市三级综合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建设。制定实施《“健康海东2030”行动方案》,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继续改善基层医疗基础设施,着力提升装备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康福家千村万户工程”,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打造文化品牌。 四是维护社会稳定,让群众更安心。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持续深化“平安海东”建设,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建筑工地、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一是全方位推进改革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五大任务”,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市场更加有序有效,企业更有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能力。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与转型升级,拓宽“去库存”途径,加快消化存量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融入国家大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做好四个“国”字头试点和五个国家行业部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和争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国家级试点,使海东成为国家和省上政策的洼地,吸引更多的项目和投资。持续推进放管服工作,加快建成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加快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确保市场主体比上年增长10%。推进农村各类改革,全力加快农村“六类”产权确权登记进度,加速土地流转,提升规模化程度,大力发展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农牧业。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认真推进教育、户籍、司法、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二是强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落实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签订的友好城市协议,加快海东市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间互设办事窗口。建立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运营体系,加快建立监管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开工建设保税加工区,逐步向综合保税区方向迈进,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贸易基地。加快建设循化清真食品用品外贸出口基地。在去年农展会的基础上,筹备办好高原国际农展会,在巴基斯坦拉瓦品第市举办青海海东(巴基斯坦)经贸合作暨高原特色商品展示会,进一步提升海东名优特产品知名度,鼓励更多海东企业走向中亚和南亚。 三是多举措抓好招商引资。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牢固树立全要素招商引资理念,进一步增强招商的目标性、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以招大引强、延伸产业链条为主线,围绕“高新轻优”,积极采取上门招商、委托招商、“点对点”招商等,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入一批综合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集团。开辟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切实协调解决好重点项目在土地、规划、环评、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和投运达产。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合理引导非公资本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进入金融服务、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确保全年引进市外资金增长1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