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特色物种 动物篇]之二 鹅喉羚:家住柴达木

07.03.2016  12:38

  青海新闻网讯

   在我省,它们只在柴达木盆地有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从一望无际的砾质戈壁,到连绵起伏的沙丘地带,从大小苏干湖岸的芦苇丛到托拉海沿岸的胡杨林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以梭梭、柽柳、盐爪爪等沙生植物和冰草、针茅、野葱等草本植物为食。它们是我省种群数量最少、个头最小的羚羊。

  青海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董得红从事我省动植物研究已经有33年了,他第一次看见鹅喉羚是在1994年。那年,董得红和同事们在柴达木盆地做荒漠化监测。在格尔木的胡杨林中,他们发现了三只鹅喉羚。

  “远远的,我们看见有三只体毛沙灰色的‘黄羊’在胡杨林里觅食,低头食草时,它们还不时地摇动尾巴。正当我们打算上前认真查看时,机警的它们发现了我们,一溜烟就跑进了胡杨林深处,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董得红说。

  根据这几只“黄羊”的身形和特点,董得红他们确定,这三只“黄羊”就是鹅喉羚。

   意外邂逅鹅喉羚

  在青海,人们习惯于将羚羊类的的动物统称为“黄羊”,鹅喉羚虽然与藏羚羊、普氏原羚、藏原羚等羚羊长得很相似,但是仔细观察,鹅喉羚还是与它们有显著区别。董得红说:“相较于其他羚羊,鹅喉羚与它们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尾巴和喉部。鹅喉羚的尾巴要长一些,低头觅食时,它们会不断地抖动尾巴,向同伴们示意周围是安全的,如果遇到天敌惊扰时,它就会夹起尾巴迅速奔逃。鹅喉羚的脖子要比其他羚羊粗。雄性鹅喉羚在发情期喉部特别肥大,像鹅的喉部,鹅喉羚因此得名。”董得红说。

  那次偶然的发现,让董得红与鹅喉羚有了不解之缘,自那以后,他开始了对鹅喉羚的考察和研究之路。“鹅喉羚的个头也要比其他羚羊类动物小,它体长约1米,肩高0.6米,成年的鹅喉羚体重可以达到25公斤。它的体毛呈沙灰色,吻鼻部以上到眼睛呈浅白色,腹部和臀部都是白色。”董得红说。

   顽强的生存者

  生存环境是鹅喉羚首先必须要面对的。“在青海,鹅喉羚只有在柴达木盆地才能看到。”董得红说。

  在干旱、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带,鹅喉羚每天都在为吃饱肚子而忙碌。平时,它们以分布在柴达木地区的梭梭、柽柳、盐爪爪等沙生植物为食,虽然这些植物嚼起来又苦又涩。零星分布在荒漠中的冰草、野葱、针茅等对它们来说就是美食。在漫长的冬季,能够裹腹的食物越来越少,如果刚好下一场大雪,鹅喉羚就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没下雪的时候,鹅喉羚整天都会在荒漠和戈壁中觅食,那些干枯的植物就是它们的食物。大雪过后,沙漠和戈壁滩被深深的白雪掩埋,鹅喉羚就要面对饥饿和寒冷的双重考验。”董得红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鹅喉羚仍然顽强地生存着。

  “面对柴达木的环境,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鹅喉羚也在发生着变化,它们努力学习适应环境。鹅喉羚很耐渴,而且可以长时间不饮水。它们行动敏捷,可以快速地躲避天敌。”董得红说。

   羚角上的“年轮”

  在柴达木盆地最冷的11月和翌年1月,鹅喉羚迎来了恋爱和交配的季节。

  秋末冬初之时,分散的鹅喉羚会集合成数十只或是百只的大群,从盆地海拔高的地方,向比较温暖的地方迁移。它们一路奔跑,穿过一道道沙丘、跳过一丛丛梭梭、柽柳灌木丛,到达温暖的地方完成交配。“这两个月的时间里,雄性鹅喉羚以决斗的方式取得雌性鹅喉羚的青睐。成功者赢得交配权。”董得红说。

  到了春季,鹅喉羚又向着高海拔的地方迁移,并逐步分群,雄羚们一起生活,雌羚们则选择一处隐蔽而水草丰美的地方分娩,完成自己的使命。产仔后的雌羚会十余只一小群进行活动,直到秋末迁徙时,再汇合成大群。

  “鹅喉羚的个头比其他羚羊小,雌羚和雄羚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对角。雄羚的角较长,微向后弯,角尖朝内,角上有明显的环状横棱,那些横棱标志着鹅喉羚的年龄,环的数目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最终会定格在十七圈左右,由此推断鹅喉羚的寿命在20岁左右。雌羚的角比较短,只有三厘米高的隆起,一般看不出明显的角。”董得红说。

   喷气式奔跑躲避天敌

  在广袤无垠、无遮无掩的荒漠戈壁中,鹅喉羚躲避天敌的唯一本领是逃跑。“鹅喉羚行动敏捷,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特别是在开阔地带,瞬间即可无影无踪。”董得红说。

  鹅喉羚的乳房的两侧和鼠蹊部(即腹部连接腿部的地方,位于大腿内侧生殖器两旁)的前面都各有1个大袋。据董得红介绍,这些袋口的直径约有4厘米,袋深也有4厘米至5厘米,袋口周围的毛都朝着袋口的方向生长,但袋内并没有毛,里面仅有一些黏泥状的分泌物质,也没有明显的气味。在这层泥状物的下面的袋底部,有两个白色的小乳突。其形态结构很像袋鼠类的育婴袋,但却比育婴袋小得多,而且袋口朝下。长期以来,人们不知道这个袋状物的用途。

  后来,经过动物学家们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后才发现,鹅喉羚的这4个大袋,是4个“喷气式”气囊,奔跑时4个气囊会喷出大量气体推动身体前移,让它们在广袤的沙漠戈壁上奔走如飞。

  “鹅喉羚奔逃时依然成群行动,跑在最前头的雄羚还会时不时地回过头来,稍作停留,在队尾张望。它时常以后肢支撑,直立着,观察四周的动静,那样子酷似袋鼠,憨态十足。若周围有天敌或人类活动,它们就会向梭梭、柽柳林中奔逃,如果没有林子遮掩,就向沙漠深处或山岗后面奔跑。这是其他羚羊所没有的动作和习性。”董得红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鹅喉羚的保护等级从三级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鹅喉羚,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许多措施。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格尔木胡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鹅喉羚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每年冬天,大雪过后,也有环保人士和相关部门在鹅喉羚经常出没的地方投放饲草。如今,在广袤的柴达木盆地,时常可以看到鹅喉羚安心觅食的场景了。”董得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