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深读 2015之生态:可可西里迈向世界级生态品牌
“积极推动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态品牌。”郝鹏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作部署,让可可西里这片神奇的土地迎来了一次全新挑战,更是提出了青海让世界瞩目的又一希望。
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如果成功,将填补青海省无世界遗产的空白。
两会上,晚报独家连线省人大列席人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贾应忠,探秘申报工作进程。
可可西里将迈向世界级
贾应忠介绍,青海省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将全面加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实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由国家级迈向世界级更高层次的保护管理,巩固国家生态保护屏障,扩大青海的国际影响。申遗工作自去年启动,历经4年时间推进,到2017年完成世界遗产委员会年会表决的所有准备工作。
极具申报世界遗产条件
贾应忠告诉记者,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保护区北以昆仑山为界,西北至西以省界为界,南以格尔木市管辖的唐古拉山乡界为界,东至青藏公路109国道。可可西里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建立的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和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这里藏羚羊等资源珍贵、稀缺,国际知名度高,保护完整,极其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条件。
可可西里不再有枪声
上世纪80年代,因为用藏羚羊绒制成的披肩“沙图什”在国际市场上价钱昂贵,受利益驱使,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枪声不断,藏羚羊遭到毁灭性捕杀,数目从本来的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成为国际濒危物种。为此,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1997年向武装盗猎分子打响了第一枪。经过多年努力,从2006年至今,可可西里再未发生一起盗猎案件,管理局工作人员的任务重心也从单一的反盗猎转移向了生态科研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任务。最新报告显示,由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反盗猎工作的大力开展,在可可西里保护区内以及周边地区的国家一级濒危动物藏羚羊整体资源正在持续上升,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6万多只。
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天堂
可可西里被誉为“野生动物的天堂”,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近年来,随着我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可可西里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各类动物种群不断增多,在公路两边随时可以看到成群野生动物,构建出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知哺乳类动物有30种,鸟类有56种。此外,本区产2种裂腹鱼类及4种鳅类,几乎全为高原特有种。爬行动物有青海沙蜥1种。拥有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1月22日,省长郝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全面启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争取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实施范围,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让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全面开启
回顾:青海成为全国唯一列入新试点的省份
2014年5月14日,我省被列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这也是全国唯一列入新试点的省份。
国家公园是由政府划定和管理的保护地,以保护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会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我省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特殊的生态区位和富集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三江源、青海湖、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大川名山名湖,为建立国家公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进展:全国首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编制完成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
积极谋划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创建工作,国家林业局将我省纳入国家公园体制创建试点省份。我省编制完成《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这是全国首部国家公园建设规划。
建立:在三江源地区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全力以赴在三江源地区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多规合一”等其他5个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
青海独特的地形地貌、特殊的生态区位和富集的自然资源,为建立国家公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成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将对我省保护地实现分类管理,促进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代表委员:
国家公园
是生态文化经济的重要平台
青海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美之地,打造以原真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实体的国家公园,对于我省实现生态安全、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形成青海特色的经济结构都会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建设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要把创意文化、现代交通、服务设施贯穿起来,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低碳旅游业为龙头、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的集休闲度假、文化溯源、灵魂涵养、户外体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知识拓展、校外实践等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圣地。
【相关链接】
国家公园体制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晚报解答市民关注生态问题
1月22日,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郝鹏省长用较大的篇幅,对2015年我省生态建设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报告指出:要“筑牢‘一屏两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守住生态红线”,那么,什么是“一屏两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红线将怎样划定?带着读者关心的问题,晚报记者走进省林业厅,为您解答。
何为“一屏两带”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一屏两带】是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筑牢举措】在重点工程建设上,我省将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及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做好木里、江仓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在重点区域绿化上,精心实施西宁、海东南北两山绿化工程。西宁地区完成造林绿化13.49万亩,西宁南北两山低效林改造2.3万亩;启动实施西宁地区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规划。其中海东南北两山完成造林绿化2.53万亩。突出湟水河流域、沿黄流域人口聚居区、工业园区、光伏园区、支线机场等重点区域的绿化建设。
青海生态红线将怎样划定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省将构筑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健全和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政策和产业准入目录。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县域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试点,强化生态保护属地责任。
【划四条红线】今年我省将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实到地图上、地块上,实行动态管理,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我省坚定不移地抓好林业治理法治化,确保林业生态资源安全,围绕保护区、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等,严守生态底线,严格保护、严格监管,依法及时有效查处、纠正违法行为。
在构筑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上,我省还将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力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全面启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争取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实施范围,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