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祝寿”
春节期间,祝寿的话题不绝于耳,评论不少、褒贬不一。于是,笔者也要说说“祝寿”的话题。
“祝”表示对人类、事物美好的愿望。“寿”为年龄久长之称。现代汉语词典给“祝寿”的定义是“在老年人过生日时向他表示祝贺”。可以理解为,晚辈或年少者对长辈或年长的亲友、同事、上司的敬重之举。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等逢十之年的生日举行,有些地方在逢九之年举行,还有些地方在逢一之年举行,各有不同,其中七十七岁为喜寿,八十八为米寿,是比较隆重的两次。青海各地的习俗则是,从三十七开始,每隔12年(即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等其属相的本年)举行一次。一般集中在农历腊月或正月举行,与生年有关,与生月生日无关。
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祝寿风俗,到了周朝就有了生日敬献礼品记载。《史记·项羽本纪》曰:“沛公奉旨酒为寿。”《诗经》曰:“君子至此,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杜牧也有诗曰:“无计披清裁,唯持祝寿觞”等等。
祝寿用语,在汉语非常丰富,多达百句。孺妇皆知的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句。祝寿对联,依据年龄、身份、性别、地位而变换无穷,数不胜数。祝寿图案,也非常丰富,如鹿、鹤、山、桃子、松树、柏树、夕阳、面条、寿星公等。祝寿画作,影响最大的是朱宣咸的中国画《人长寿》之寿桃系列作品。祝寿雕塑,有食材、石材、木材、竹材、泥土、石膏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郭子仪上寿”木雕花版。祝寿请帖,也有一定的格式,单寿双寿不同,子孙具名也有讲究。古时候,寿堂布置一般在正厅中央,男寿悬挂南极仙翁,女寿悬挂瑶池王母;或悬挂八仙庆寿图、三星图等象征高寿之画轴;或以金纸剪贴大“寿”字挂于礼堂正中,正中设礼桌,礼桌上陈设寿桃、寿糕、寿面、鲜花、水果、干果等。地上置红色拜垫,以备后辈行礼。
祝寿仪式,古时候通常由晚辈向寿堂行三鞠躬礼,寿星可定时出堂受贺;其余时间则由子侄辈在礼堂答礼。行祝寿礼要置办“寿筵”,要吃寿面,俗称“长寿面”;亲朋好友通常会送寿桃、寿联;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礼。青海各地则是,桌上摆满形如“寿桃”的大馒头和红枣、核桃等干果,“寿星”端坐桌前,晚辈亲友依次向寿星敬酒祝寿。
寿庆筵席,必须有一项内容,那就是吃长寿面,以讨长寿的口彩。现在,则增加了一项内容——寿翁(寿婆)吹生日蛋糕上的蜡烛,然后大家分享蛋糕。
祝寿活动流行至今,虽然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体现晚辈孝心、表达对长辈尊敬的主题则没有变化。可以说,在世世代代传承的祝寿活动中,蕴含着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可否认,有的祝寿活动存在着盲目攀比、铺张浪费、流于形式等问题,我们应当制定相关制度予以规范和引导。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也是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的和睦关系到社会的安宁。而祝寿则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是最富有儒家风范的文化活动。倡导孝道文化,对行成良好的家风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良好的家风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对社会风气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祝寿活动对传承中华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祝寿一类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批判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