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持11次深改组会议 创新等词定格2015改革

22.12.2015  19:31

   编者按: 2015年,中国迎来承上启下的节点。

  这一年,中国“十二五”规划收官,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启了向着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系统阐述了“习式”治国理政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外交场合宣示中国信心、建言世界格局:“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将促进南南合作,带动南北对话,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岁末年初,温故知新。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路上”栏目梳理了习近平全年的重要讲话、署名文章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提炼出这一年被总书记多次提到的高频词汇。让我们跟着这些词汇,去探寻和读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略和智慧。今天我们推出第2期,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

  数读习近平这一年①:习近平眼中“十三五”改革发展的聚焦点

  (图为2015年以来习近平谈全面深化改革10大高频词数据截至12月15日)

  2014年12月30日的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2015年这一年,习近平共主持召开11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65份文件,几乎平均每月一次。纵观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人民”、“改革”、“创新”、“道路/方向”、“投资”、“新常态”、“可持续”、“创业”、“环境保护”、“国家治理”,这十大高频词成为2015年不可忽视的改革风向标。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系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学习路上”栏目对2015年习近平重要讲话、署名文章等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人民”是总书记提到最多的词汇之一,共出现了1200多次。在谈到“改革”时,习近平也多次提到“人民”,展现出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深沉情怀。

  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5月,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人座谈时,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7月,在吉林调研时,习近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座谈。习近平指出,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

  10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17次会议时强调,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同时又是享有社会财富、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本年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亮点。

   创新是改革的动力“双创”成为2015年度热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一词也是2015年总书记讲话中的高频词。

  创新要以改革大局为重、敢于直面问题。在中央深改组12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此次会议提到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总书记重视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在浙江调研企业时,习近平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总书记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在中央深改组17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推动改革落实的责任担当问题。

  除了“创新”之外,“创业”也是2015年习近平重要讲话中不可忽视的改革热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12月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为各国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创业”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双创”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许耀桐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问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全新理念中,创新高居榜首,中央打出了创新是改革动力的“主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使我们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创新大国走向创新强国。

   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习近平在去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提出。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同时,习近平还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指出,“歼灭战”指的是对中国经济当前诸多风险的有效管控。在强调“歼灭战战术”同时明确了“持久战战略”,这是因为上述风险的化解无法靠行政手段通过运动在短期完成,而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指出,习近平用“新常态”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可持续是改革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在国内,在国际场合,习近平一直致力于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现阶段、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有7次提到“绿色”、4次提到“可持续”。习近平说,“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许耀桐指出,坚持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决心,一定要遏制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人和自然的分裂和生态危机,避免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对于“十三五”规划,中央已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方略大计。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总目标改革引领制度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治理现代化。7月9日,习近平在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许耀桐认为,本年度的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执坚披锐、一路奋进、取得丰硕成果,就因为依凭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展示了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姚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