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持续改善民生的崭新答卷

25.01.2016  14:27

  改善民生,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开启社会活力的钥匙;不仅是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需求的力举,更是个体梦、家国梦竞相绽放的托手。

  改革也好,发展也好,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群众的幸福。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必由之路、最终目标。

  万事悠悠,民生为先。这是因为,民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持续改善民生,才能让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这是因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持续改善民生,才能筑牢青海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基石;这是因为,民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持续改善民生,才能不断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可以说,持续改善民生,是推进青海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

  过去的一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我省各项民生指标却逆势上扬、全线飘红。这一年,民生投入超过千亿元,兜底青海各族群众的基本生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难题得以有效破解;实行卓有成效的脱贫攻坚,使20万人摘掉了“贫困帽子”……收入越来越高、保障越来越完善,用群众稳稳的幸福感作证,2015年乃至整个“十二五”这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治青理政追求。

  站在“十三五”的起点眺望未来,书写持续改善民生的崭新答卷,面临着“再上层楼”的阻力。民生不仅停留在有饭吃、有学上、有房子住的基本需求层面,而是更多意味着收入的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的便捷提供,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新期待,无疑增加了改善民生的边际难度。“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应该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每个人都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发展是破解一切难题的“总钥匙”。离开了发展,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持续改善民生,应该以提质量增效益为核心,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向节能降耗、科学管理要效益,向产品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找新增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很多民生问题积累到现在,不单单是政府财力和公共服务不足之故,而是这些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体制机制的变革。持续改善民生,应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教育公平;启动健康青海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加快医保复合型付费方式改革;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机制,加快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持续改善民生,应当尽快完成精准识别“回头看”,启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加大投入力度,以财政专项投入为主导,整合相关扶持资金;创新工作机制,把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产业支撑、藏区发展、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

  确保城乡居民持续增收,是增强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物质基础。持续改善民生,应当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工资政策向基层倾斜力度,通过鼓励投资兴业、创办市场主体等方式,促进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在稳定农牧产品价格的同时,大力推进农牧业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高效、有机和品牌农牧业,通过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特色劳务品牌等举措,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改善民生,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开启社会活力的钥匙;不仅是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需求的力举,更是个体梦、家国梦竞相绽放的托手。让我们不断顺应时代新变化、社会新进步、人民新期待,时刻把百姓冷暖挂在心头,书写持续改善民生的崭新答卷。(李辉)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