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在基层】村民:我们就是他的家人

24.12.2018  11:50

  青海新闻网讯 2018年9月的一天,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群里,大家发出了一张上台村“第一书记”朱先太在村委办挂着吊瓶跟贫困户交流的照片,正当大家关心他的健康并为他的工作精神点赞时,第二天,朱先太还是因身体各项指标异常、病情加重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被送进青海省人民医院后,当地干部和村民纷纷跑到医院去看望,村民说:“朱书记把我们当做家人,现在他病了,我们就是他的家人”。

入户了解贫困户收入情况

发生火灾后与贫困户商量安置事宜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朱先太是互助县农牧局农机站的副站长,因为工作优秀、能力突出,2015年10月,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以后,他被选派到互助县台子乡上台村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自此,朱先太开始了他的扶贫之路。

  “我是农业工作者,对‘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扶贫工作没有捷径,要靠腿勤、手勤、脑勤、嘴勤以及真情实意去和老百姓打交道。”朱先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解村子的真实发展状况,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从2015年10月,朱先太就开始和驻村干部一起奋战一线,精准识别并摸清了贫困人口的情况。他们挨家挨户走访群众,逐项填写家庭情况登记表,通过个人申请、村社评议、张榜公示、乡村审核,最终从305户1160人中,精准识别出贫困户33户102人。通过走访、座谈,就上台村的基本情况、产业布局撰写成了调研报告,将村情民情烂熟于心。

  “千条理,万条理,趟出富路才是硬道理。”这是朱先太经常说的一句话。

  不落下一个贫困户

  33户102人的贫困人口占上台村户数的11%,是个不小的比例。怎样才能让他们脱贫,怎样让他们有后续的发展产业,是朱先太每天考虑的问题。

  上台村二社的刘永清是个三口之家。刘永清因腿部残疾,外出务工难,家里重活又干不了,一家3口的生计成了很大的问题。“养殖和种植都不适合他。”朱先太说。想来想去,便动员刘永清买辆装载机,8万元的装载机费用并不是个小数目,除了产业资金16200元外,刘永清没有一分钱可以投资。朱先太帮助他贷了2万元“互助资金”、3万元“530”贷款,再东借西凑总算把装载机买到了手。

  有了装载机,朱先太又跑项目要名额,争取到装载机的培训项目,报名让刘永清参加培训。

  2017年,刘永清已经开着装载机出门赚钱了。从第一个月的1000元,到后来的3000元,再到如今还清了贷款、外债,旺季每月5000元的保本收入已经让这个家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自信洋溢在刘永清的脸上,他几次想邀请朱书记去家里喝点小酒,而朱书记每次都打趣道:“下次”,却到如今也没有实现。

  上台村一社有个贫困户叫张世成,他因缺技术想养羊但又不敢养,在朱先太手把手地指导下,如今他的羊群壮大到了27只,成了邻里村社观摩学习的榜样……

  像这样的故事,在上台村的贫困户家中,每家都有一个,村民说起来打心眼里都是对朱先太的感激之情!

了解装载机收入情况

  贫困村焕出新风貌

  在朱先太的带领下,在县乡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年底,上台村33户贫困户102人顺利实现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又增加了2700多元,一举摘了贫困帽。但朱先太并未因此而知足。

  “群众的所思所盼就是我工作的方向,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就是我的办公场所,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讲。”这是朱先太在民情日记本上写的一句话。他这样想,也是这样做。

  “窜百家门”“问百家事”,把群众想之想,盼之盼,难之难记在心上,并解决在实际行动上。

  上台村先后举办了农民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养殖业培训班和农民手机应用信息培训班,实现了全村群众科技培训全覆盖,给群众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先后争取到200万元的祁连山生态保护项目节柴灶320台、村小学食堂建设项目、农村电网改造、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让群众得实惠、增收入。

  村民富起来了,朱先太又将重心放在了抓党建促精神文明工作上。每个月雷打不动坚持“第一书记月课堂”,号召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他利用自己懂农业、会技术的优势,给大家讲授农业种植技术、党的知识、惠民政策、精准扶贫和法律知识等,上台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村级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朱书记不能走,上台村需要他,我们都舍不得他!”这是2017年互助县因工作原因准备调换一批扶贫工作队员时,上台村村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中药材收入情况如何

指导贫困户发展养殖

  大难之时显真情

  2018年3月28日晚,朱先太接到一个电话,“朱书记,刘生贵家着火了,火势不小。”听到群众打来的电话后,刚走访完贫困户的朱先太顾不上喝一口水,叫上助手小贲出发了。朱先太告诉新来的小贲,刘生贵母子二人生活,母亲高龄多病,儿子智力有障碍,几乎无劳动能力。

  一路边开车边打电话,“消防车来了没?”“母子俩安全不安全?有没有人守护?”“就算火场有再重要的东西,都不许乡亲们再进去冒险,做好群众安抚工作。”……一路上,朱先太心急如焚,只能用电话交待着所有自己能够想到的事情,这二十五分钟的路程,就像几个小时那样漫长。

  当村干部、群众、刘生贵母子看到朱先太的身影时,顿时有了主心骨,而当朱先太看到刘生贵家的七间房屋只剩下墙角余火未熄的几根焦木,还有从山里刚拉回来的两头羊时,眉心拧成了疙瘩。

  接下来的日子,朱先太奔波在民政、土地、红十字会等部门,协调救灾物资、统建房修建以及社会捐款。从最需要的化肥、种子、地膜、农药等物资的提供,到募集善款近2万发动党员帮情开展灾后重建,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如今,刘生贵母子迁到了新居,就连最新式的布艺沙发都是朱先太自己选好拉来摆好的。

  同村刘生贵的姐姐说:“如果没有朱书记,弟弟家能住这样的房子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朱先太帮一户贫困户安了家,也给全村群众安了心。他们更坚信,有朱书记在,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我们都是他的家人

  近三年来,朱先太走遍了上台村的沟沟岔岔,为了指导贫困户进行温棚改造,他不慎从温室顶棚滑下,造成脚指骨折,悄悄在家休息了一个星期,拄着拐,打着石膏出现在产业验收的现场,在场的村干部和贫困户们流下了眼泪。

  朱先太患有严重的痛风病,村民们经常看见他一瘸一拐走在通往村里的路上,他的公文包里总是装满了止痛药,工作队员开玩笑地说,朱书记的公文包成了“药品包”。

  朱先太终因身体原因躺在了病床上。村里的贫困户、非贫困户天天到村委询问,“朱书记好了没?”“能出院不?”“出院后我们再不能惹他生气。”还有几个村民愣是不听村委的劝告,偷偷打听到他住院的地址跑去看他。

  贫困户说:“朱书记像家人一样照顾着我们,他生病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