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在基层:“第一书记”王延瑜驻村记

23.12.2015  13:45

   在全省1206个村庄中,我省各级组织部门选派了4196名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深入重点乡村驻村扶贫,他们与广大农村群众同吃同住,脚步踏遍乡野间……他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不是省上、市上的干部,甚至连个县上的干部都不是,一个乡干部来我们村,这能干出来个啥?”“明显就是应付嘛!”7月9日,当湟中县土门关乡党委书记常建刚宣布王延瑜担任业隆村“第一书记”时,在场的党员群众一下子就议论开了……业隆村是湟中县2015年确定的后进村,也是全县贫困村之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空白,群众收入不高,贫穷导致人心涣散。为进一步加强后进村整顿,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土门关乡党委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改变以往选派模式,从能力突出的乡镇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于是,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乡干部王延瑜成为业隆村的“第一书记”。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上任第一天就遭到了群众质疑。

  然而,几个月后,业隆村在王延瑜的带领下旧貌换新颜,成为全县后进村整顿成效显著的村。王延瑜也像众多“第一书记”一样,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

  要让问题村摘“帽子”

  “软弱涣散后进村”“全乡贫困村”“矛盾纠纷调解重点村”“信访工作重点村”……一顶顶“帽子”,反映着业隆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业隆村的村名,承载着村民对产业兴隆的期盼。可群众的贫穷,人心涣散的现状,深深刺痛着王延瑜的心,让他下决心干出一番成绩,让业隆村真正“产业兴隆”起来!

  王延瑜逐户走访,摸排问题。像一位医术高超的老中医,王延瑜很快就号准了业隆村的“病症”: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务不公开,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村务管理和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制约群众发展生产;村级综合办共服务中心年久失修,村庄环境脏乱差,引发群众不满。所有的病症汇聚在一起,成了一个个难解的“结”,造成了业隆村问题多发的局面。

  要让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就先要解开这些“结”,摘了业隆村众多的“帽子”。王延瑜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入手。他召开党员群众会,通过制订每月工作计划的形式,向全村党员群众公布修建活动室、新修村道、对往年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的工作计划,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支持。王延瑜说干就干,前往乡党委争取支持,在乡党委的帮助下,业隆村启动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修建工作,经过多方协调,王延瑜争取项目资金45万元,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功能齐备的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和健身器材齐全的文化广场,彻底解决了党员群众活动无场所的问题。

  “活动室一修成,工作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村民知道你确实是来办实事的,说话都愿意听!”王延瑜深有感触。

  王延瑜再接再厉,与乡党委主要领导一同前往县交通局,争取项目,积极修建入村道路。在王延瑜的努力下,业隆村村民圆了多年修路的梦,笔直的水泥路代替了曾经的土石路,下雨出不去,天晴没路行的老日子一去不复返!村内道路修通当天,群众自发放起了鞭炮,大伙都围着王延瑜说:“谢谢王书记”。

  工作脚步没有停下,王延瑜又请来县经管站的干部,对业隆村三年时间的村级财务使用情况集中审计,并通过村务公开栏和村务广播公示。建立实行每月群众代表会制度,村干部现场向党员群众汇报近期村务管理、村庄发展、项目实施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就村级事务积极征求群众意见,提高了党员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晓率,保障了党员群众民主权力。

  “以前业隆村平均一周至少有两拨人来上访,王书记下村后,上访的人是越来越少,这个月更是没有一次上访的,业隆村的确变了样。”土门关乡党委副书记芦文清高兴地说。

  在王延瑜的努力下,业隆村成功摘掉了“矛盾纠纷调解重点村”“信访工作重点村”的“帽子”,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发展才是硬道理

  “有个好的产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基础,村子里要是没产业,群众致富没门路,后进村实现转化就是空谈。”深知问题根源的王延瑜,将工作精力集中在了发展产业上,他要为贫困的业隆村找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

  在村里党员的帮助下,王延瑜了解到业隆村是全乡唯一拥有近千亩水浇地的村,自然环境和土地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露天蔬菜。有了基础条件,王延瑜确定了露天蔬菜种植的发展思路。他带领党员前往乡党委和市县相关单位争取支持,甚至吃住都在车上,天一亮就出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延瑜的努力下,业隆村与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结缘,双方正式签订合同,决定明年开春后,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统一产销”的方式,在业隆村试点种植400亩露天蔬菜;同时,修建高原特色牛羊养殖场,发展特色牛羊养殖业,带动党员群众增收致富。

  “种菜有分红,返聘有劳务费,年底还有土地租金,重要的是不用离家到外地打工,群众都很支持发展蔬菜种植。”业隆村党员井寿清说。

  留下的是坚强的“主心骨”

  “第一书记”终归要回到原岗位上继续从事本职工作,只有建立一个能倾情为民服务的村党支部,一个村的发展才有保障。深谙此理的王延瑜,从上任第一天就开始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在县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业隆村召开党员专题培训班17次,对全村党员就政策理论、生产技能等内容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全村党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针对业隆村“两委”干部后继无人的情况,在今年的发展党员工作中,县委组织部和土门关乡党委破例落实了2个党员发展名额。经过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年内发展党员2名,平均年龄30岁,且均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并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同时,结合项目实施,王延瑜着力开展党员为民服务活动,组织全村党员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彻底清除了业隆村多年来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实施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对贫困户进行联点帮扶,截至目前,为民代办服务63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82项,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党员形象得到了极大改善。

  “现在家里有啥事,找包片负责的党员一反映,很快就能解决,前些日子还专门组织我们去苏尔吉村进行了蔬菜种植培训,明年一开春就打算跟着王书记去种菜,相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业隆村贫困户蔡守建对脱贫致富信心十足。

  有了这些条件,业隆村“两委”班子调整选举的条件成熟了,王延瑜将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于12月底选举村“两委”班子,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相信不久以后,业隆村在王延瑜的带领下,将彻底摘掉后进的帽子,成为一个富足、美丽、和谐的新农村!

  ★相关链接★

  农牧民点赞“第一书记”

  为深入了解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情况,日前省委组织部制定了《部务会成员“走千村访万户”调研扶贫驻村工作的方案》,12月上中旬,调研组深入海东、海西、黄南等市州的13个县56个乡镇168个村开展调研,其间,共召开座谈会159次,与504名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和2166名县乡干部、农牧民群众进行座谈,走访农牧户1727户。广大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派驻村“两委”负责人和农牧民群众认为: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短短两个月时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省州县乡选派的4196名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有想法、有思路、有行动,完成了对贫困户的普遍走访和精准识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省、州、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与1206个贫困村、后进村和维稳重点村均建立了固定的结对关系,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干部到位在岗率达99.93%;各选派单位充分发挥坚强后盾作用,积极为选派干部提供必要资金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力所能及解决家庭困难和问题,消除后顾之忧。全省选派单位共支持各类资金3382.28万元。

  按照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谁选派、双帮工作谁落实的要求,各单位结合贫困村实际和精准识别贫困户的进展情况,扎实有序推进“双帮”工作,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已落实和正在落实“双帮”机制单位达73%,尚有27%的单位待贫困户识别确定后落实“双帮”机制。在治贫方面,驻村工作队采取调查研究、举办讲座、入户走访等方式,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等,召开党员、群众代表等会议6000余场次,走访贫困户达100%,基本完成两轮识别和三榜公布,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资料齐、台账实。

  针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目前驻村工作队已经制定产业规划2355个、帮扶方案20215个、争取各类帮扶资金9252.38万元,着力解决最紧迫最现实问题,赢得了基层和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并向扶贫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提出了精准贵公平、扶贫先扶智、脱贫重产业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