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书记校长聚焦“十三五” 高校如何发力

15.12.2015  11:5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两个一流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未来五年,是中国高校“两个一流”建设“三步走”的第一步,是中国高等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五年。

  在日前举行的人民网2015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7所高校的书记校长们聚焦“‘十三五’高校如何发力”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高校治理等问题,共同为“十三五”规划出谋划策、建言献计。

   通过教育播下创新的基因

  “过去是‘我教你什么,你干什么’。有了创业这个概念后,将来的大学生是‘我想干什么,我就去学什么’。”在参与“如何让创业梦想照进现实”的讨论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旻表示,“十三五”聚焦创业,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巨大推动力。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教育综合改革的高度对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如何理解创新创业两者之间的关系?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创新和创业是一个整体,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我认为创新创业是一种教育,重在育人。”

  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也认为,大学里创新创业的一个核心词是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教育播下创新创业的基因。创业一定要与专业教育、大学教育结合起来。

  安徽大学校长程桦认为,创业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创新、创业要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提出,大学里首先要有一个创新机制,允许学生们试错,就像游泳,游不动的就回来,有能力游出去的就游出去。

  而对于创业者的素质,河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国祥表示,创业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的,如果没有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不可能成功。大学生创业,必须具有创业的良好潜质,具有基本创业的能力和技能,要对市场有一个深度的分析,还得具有迎接挑战、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在失败中奋起的勇气。

  而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冲动有多强,毅力有多强,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没有那种特别强烈的驱动力,创业一般不会成功。”

  而对于创业过程,武汉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表示,大学生创业的时候,首先要寻找能力互补的合伙人。“比如,法律不行,可以找个懂法律的合作伙伴;技术不行,那就找个技术强的,找的合伙人要能补你的短板。”当企业看到一定希望和曙光的时候,寻找外部资金很重要。好的天使基金或者风险投资基金,给你的不仅仅是钱,实际上扮演的是一个教练的角色。

  赵继向大学生创业者建议,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要走到底、走得好的话,要做到“一二三四”:一是要有一个企业领袖;二是要有科学家团队和管理团队两支队伍;三是要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秩序价值三种价值;四是商业模式、资本模式、技术模式、管理模式四种模式也特别重要。

  “大学生一定要清楚,你不是一下子能做到马化腾的,要一步一步来,试着水深,不行就回来。”赵继说。

   一流学科建设也要讲特色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在论坛上,“一流学科建设与大学核心竞争力”也是书记校长们讨论最为热烈的一个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坦承,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表现在缺乏原创性成果。而造成这样的差距,原因有很多,“我们缺少一支能做原创性成果的师资队伍。同时,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上,也还有所欠缺。”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则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差距也不容忽视。“首先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差距,不仅体现在高端人才的短缺,也体现在教师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其次体现在学科上的差距。”

  南开大学副校长关乃佳坦言,虽然最新公布的基础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世界五百强大学学科公告显示,南开大学有10个学科名列其中,成绩不错,但要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拥有更多一流学科才是重中之重,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引进人才。

  “但也不能只讲差距,不讲特色。”张炜强调,中国要建设一流大学既要正视差距,抓紧追赶,也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增强自信。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刘正东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说,“它十多年常演不衰,场场爆满,就是靠特色取胜。高校要竞争一流学科需要靠特色,特色就是亮点,特色就是卖点,特色就是综合竞争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吴普特也赞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定要有特色。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也表示,一流学科的标准不能只看西方的标准,建设一流学科要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和我们大学的自信。

  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应用等倾向?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表示,作为研究型大学,我们反复强调科研要反哺教学,强调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人才培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或者教授的第一学术责任是教书育人。要把任何的科技资源、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培养人才的优势,回到培养人这个根本的使命上来。

  而对于大家关心的一流人才培养标准,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提出,要放在一个长期的过程去看。无论是就业率、毕业后的薪酬还是司法考试的通过率等,都是短期指标。“而大学生真正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作出贡献应该是在二三十年之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余其俊特别谈到,中国有2000多所大学,在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同时,也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大学群体。“只有国内大学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才能让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得以提高。”

   管理团队决定大学的走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高校来说,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了一个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在论坛的“如何提高高校治理能力”讨论环节,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表示:大学的治理结构很大一部分是如何处理好大学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问题。“有时候这些权力的边界不清、定义不清,可能我们认为是在行使学术权力时,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行政权力。”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表示,要彰显学术权力,首先要明确学术权力的职责、使命、目的,还要界定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界限,哪些是行政权力做的事情,哪些是学术权力要做的事情。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舒歌群认为,对高校来讲,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除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外,实际上还存在着民主权力。“如果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实际上是对其有机整体的一种破坏。而大学章程就是来规范权力之间怎么平衡和如何发挥作用的。”

  在很多人看来,高校学术权力不彰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林东伟认为,治理和管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管理是一种单向的、直接的手段,治理是需要一个系统,要统筹。行政权力效率非常高,令行禁止,但学术权力相对行政权力来讲是处于比较松散和零散的地位。“不要怕行政权力被削弱了,而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学术权力有没有行使够。”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提出,大学的中心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解决大学精神的德治,就要建立一套体制来进行保障,同时还要有一套体制来保证大学的法治,而在法治当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基层细胞”的“自治”,有了“基层细胞”以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才得以协调。我们的“基层细胞”完成一定的架构设计后,自主权也可以确立。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骆秉全认为,在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权过程中,应给予高校一些适合国情、校情的政策。

  而对于管办评分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曹卫东建议,高校可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大学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交给社会共评价;教师的评价交给专家;学生的评价交给市场。实行综合的评价指标。”

  “明确立法、引入外部力量制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队伍职业化,是提高高校治理能力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合肥学院院长张文兵说。“现在学校和政府间,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都面临着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配问题,我们需要面向社会引入其他力量加以制衡,比如合作企业或者校友组织的介入监督等。”

  宋敏表示,大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是影响大学治理能力的首要因素,这个团队决定了大学的走向。要处理好权力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的领导者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我们提出大学的领导者,他应该既是思想家、政治家,同时又是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