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好源于素质好 “八大优势”支撑中国经济光明论
——写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之际
-董少鹏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是放在全球这个坐标系上看,可用“鹤立鸡群”来形容,而且总体“气质”仍然很好。这一表述与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形有波动、势仍向好”是一致的,都是在说明一个基本问题——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有后劲,短期回旋有余地,不存在硬着陆的可能,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对“中国经济光明论”,一些人不以为然,或者认为中国债务负担过重,经济增长不足以冲抵债务;或者认为过剩产能难以化解,失业人群将拖垮大局;或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金缺口无法弥补;还有的认为地方政府离开土地财政就活不下去,公共开支将无米下锅,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单向度的思维模式违背常理,极其懒惰,同时值得警惕。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说法与唱空中国论是异曲同工的。
毫无疑问,如果视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于不顾,视中国政府(含中央和地方)的低负债率于不顾,视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于不顾,视中国东中西部阶梯式差距于不顾,视中国巨大消费潜力于不顾,视中国与周边国家重大贸易机遇于不顾,视中国人民的勤劳特质于不顾,视中国的体制优势于不顾,就有可能跌入“思维陷阱”,即认为眼前的困难堆积如山,不可逾越,只能让问题自由落体,只能坐等危机爆发。走出思维陷阱,就要全面看问题,坚定找出路。前述八大优势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抓手。
所以,“中国经济光明论”并非盲目乐观,而是高度重视困难和问题,同时努力寻找出路,敢于走出新路。它与“悲观论”所不同的是,认真研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单向度思维。
毫无疑问,过去37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补偿性发展、投入性发展、扩张式发展成为主要模式,积累下了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矛盾和问题。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以上“四个没有变”的认识也是双向的、动态的,而不是僵化的、停滞的。“四个没有变”是指总体性、趋势性的判断;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四个没有变”的内涵、条件、结构、样式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要在“变”与“不变”中调整结构、转换动力、形成合力、完善机制。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增速减缓,进入结构调整的攻坚期,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并不奇怪。这就好比一个风尘仆仆的赶路人,放慢一点脚步,整理一下装备,是正常的。而且,这个赶路者的气质好、素质好,在经过了漫漫长路的历练后,见识增多了,具备了优化装备、优化道路的能力,是很强的优势。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7年的经济总量的积累,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保障的支撑,我们又如何能具备抗更大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大幅度下降,传统经济的生产效率不高,靠投资拉动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是,全球经济普遍出现减速趋势。中国经济一方面要顺应大的趋势,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和调整实现自身新的平衡。针对这些主要问题,从2013年以来,我们已经启动全方位调整战略:从开辟多元化国际贸易空间来说,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调整对美国、欧洲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从国内投资来说,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民间投资,以“中国制造2025”实现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双赢。
目前,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文化旅游消费等领域已呈现出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打开了区域和国际发展新空间。2016年,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消费有望保持回暖态势,非居住类中高端消费继续升温;减税降费将助企业提高绩效,并购重组将优化产能结构。
今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人口户籍改革、城市发展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关键领域价格改革以及行政体制改革、司法改革、社会管理改革等有序推进,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将亮相。
随着改革组合红利陆续释放,2016年乃至整个“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仍可以保持超过6.5%的增长水平,中国仍将担当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