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卓科村古堡探秘

12.05.2015  02:39

  古村堡遗留的水磨。

  鲁仁山老人祖辈留下的清代龙凤酒壶。

  角楼,用于观察敌情和防御。

  古村堡城墙建于明代,用夯土构成。

  古村堡镇宅石狮。

  鲁氏家族最鼎盛时期是在明代中期。老人用一句话来概括鲁氏曾经的辉煌,在互助它是“官位世家”“科举世家”。整座古堡,没有高耸的墙,也没有豪华的建筑,留传至今的鲁氏宗祠、鲁氏水磨坊,也大都古朴简洁。古堡中至今保留着一座石碑,写着禁止偷盗麦苗,严禁攀折树木,保护田埂的字样,家风可见一斑。

  卓科村始建于明代,村庄有15条巷道。西部、南部和东部,各有小水塘。建筑集中于村庄西部。目前古堡占地面积2亩,共有12间房屋,分为主院、花园和马厩。

  在卓科村,村民拿出悉心保存的鲁氏家族的牌位。这个牌位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村民告诉记者,鲁氏族人口口相传讲述着先人的事迹,悉心保护着先人留传下来的一砖一瓦。鲁仁山老人说,今年,他已经委托有关部门对古村改造,并将古村改造与新村建设进一步结合。而如何利用好古村的文化资源,也是他们村现在所面临的难题。

  本报记者祁晓军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卓科村,卓科村里的古堡遗迹清晰可见。古堡的主人名叫鲁仁山,年过七旬。他讲述了卓科村古堡的由来。元朝政府在西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设置土官。到了明永乐年间,卓科村第三代土司因作战有功,赐鲁姓,被封为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从明初开始到1932年结束,鲁土司统治长达五百多年。鲁土司是明代颇有势力和影响的土司,明朝政府为了巩固统治,选派鲁土司的部分家眷移居到了今天的卓科村,开始修筑具有防御功能的古堡。到了明代后期,古堡建成,它充分吸收了青海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

  “古村堡”古朴简洁

  古村堡庄园、院落。

  康熙年间的水磨还在使用

  村民鲁元介绍,这几年来卓科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寻古访幽,有的游客还向鲁老汉打听古村堡有没有宝藏。

  谈起古村堡的宝藏,老人笑着说:“我觉得有一样能算得上是宝贝,那就是古村堡里的水磨。”他介绍,清康熙年间,卓科村鲁氏修了一座水磨,水磨每天可磨500公斤小麦。水磨经过修复后,现在仍然可以使用,一些村民偏爱水磨磨出来的面,把它当作是一种享受。

  “夏季有些游客参观水磨磨面过程,这也成了卓科村的一大难得的景观。”村民赵永祥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磨房的加工逐渐被机器取代,老人鲁仁山担心传统古村堡水磨将会被遗弃。

  水磨历经沧桑,仍可使用。

  古水系、巷道保存完好

  学者王永成介绍,卓科村鲁氏古村堡是青海土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村堡的布局发端于明代初期,是明代政府组织的大移民背景下产生的移民村落群之一。从文化遗产的层次性看,卓科村相较其他地区分布更为均衡,古村堡内部的古代水系水磨、巷道保存完好。

  互助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谢海成介绍,2013年互助县五十镇北庄村、土观村、五十村、寺滩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青海还有不少古民宅、古建筑零星散落在周边村镇,像卓科村古堡目前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价值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