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 五年后:三江源水可入口 湟水河水可洗澡
我省在全国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立了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强调我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因此,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全力呵护好中华水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大美青海的基石,是党和国家的重托。
三江源地区是“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屏障建设的主要区域。通过近10年的三江源一期工程实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草场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好转,增草增绿增水成效明显,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在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坚固而丰沛的“中华水塔”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吴海昆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强化江河源头水生态保护,增强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功能,呵护好中华水塔,实现一江清水向东流。到2020年,长江和澜沧江出省断面的水质将达到一级水标准,黄河出省断面的水质将达到二级水标准。
水质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就意味着水质优良,可以入口。
我省还将力争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加大湟水河等重点流域和水域生态综合整治力度。2020年,我省人民的母亲河——湟水河出省断面半数水域的水质将由现在的四类水质升为三类水质,水质进一步好转,可以游泳啦!
一屏两带五板块 实现2020年重点生态治理区全覆盖
《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和“绿色”多次被提及,而生态文明被提及数十次。根据“十三五”规划,我省将立足特殊省情和责任,突出生态保护优先的要求,把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条,自觉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吴海昆介绍,我省按照主体功能划分,90%的国土面积划分为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占全省总面积的60%,其余30%是我省自己划的,这是我省自我加压、勇于担当的表现。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在主体功能的确定下,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加强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以三江源生态屏障、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和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三江源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环青海湖地区、河湟地区,柴达木水源涵养区等五大生态板块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完善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这一屏障,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点生态治理区全覆盖。提高区域生态治理和植被覆盖率,维护高原生态良性循环,力争草地植被覆盖率达到70%。
国家公园将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
自从我国将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消息传开后,“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成青海热词。
吴海昆介绍,虽然每个省都申报了国家公园,但拿到中央层面审批、而且第一个得到审批的是青海的三江源。“十三五”,我省将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省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我省将通过积极探索,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使生态保护区中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绿色福利: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确立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抉择,勇于担当,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绿色发展和制度改革,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使“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成为青海人民的绿色福利,成为美丽中国的靓丽品牌。
“十二五”期间,我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家园美化”行动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持续改善。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关闭了一批高耗能企业,节能环保成效显著。
吴海昆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在“十二五”基础上,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污染防治和减排,抓好治气、净水、增绿、护蓝工程,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加强城市扬尘治理。“十三五”,西宁市、海东市、六州州府所在地、格尔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气将达到80%以上。
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我省的生态文明改革走在前头,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海昆介绍,我省已规划了一系列制度,到“十三五”,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深入实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施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节水、节电、节地,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将发展生态文化,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和制度创新研究,加强生态环境省情和绿色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努力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