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这13件大事改变了你我生活!

03.03.2016  20:59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价格、财税、国企、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社保、扶贫、新型城镇化等与你我息息相关的领域成绩突出。邀你一起来盘点,看看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看看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改变。 

   1.结构调整

  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增速较上年放缓0.4个百分点,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更重要的是,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已迎来重要转折点。

   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到50.5%,比第二产业高10个百分点,超过“十二五”规划设定的目标。 

   第二产业升级态势明显

  “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要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孕育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蓬勃发展,一些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孕育。

   2.交通

  “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如今,我国已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仅让东西南北紧密相连,更使“天堑变通途”“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愿望得以实现……

   路网完善

  “十二五”期间,一条条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普通国道“瓶颈路段”的陆续消除,加强了区际、省际联系;桥梁建设更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建成率超过70%;嘉绍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九江长江二桥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

   高铁领先

  毫无疑问,高铁是“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行业最为闪耀的明星。

  “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万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多完成1.15万亿元,增长47.3%;新线投产3.05万公里,比“十一五”多完成1.59万公里,增长109%,是历史投资完成最好、投产新线最多的5年。

  

   航线密布

  中国民航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国国际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8.7%、16.9%和-0.6%;与我国签署航空运输协定的国家增至118个;国际航线由302条增至663条,通航56个国家和地区的138个城市。

   3.能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得到控制,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节能环保成效明显。“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4%的目标已经超额完成。我国能源结构已经进入战略性调整期,正在由主要依靠化石能源满足供应转向由非化石能源满足需求增量,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双重更替正在加快。

   成绩单亮点频现

  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跨越式的发展,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领域最闪亮的点。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2.6倍、1.4倍、4倍和168倍,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传统能源清洁利用

  “十二五”期间,在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同时,我国一直在推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和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2015年,我国全年能源供应总体平稳,能源供需较为宽松。预计全年能源生产总量35.8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5%。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9%。其中,2015年煤炭消费比重达64.4%,下降1.7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经过“十二五”的不懈努力,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减排效益已初步显现。据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透露,2015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趋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3.1%、3.6%、5.8%、10.9%,“十二五”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4.城镇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显著提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日益美化、舒适。

   城镇化率显著提高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

  从城市规模看,目前我国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镇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有235个,5万人以上的镇有876个,这些镇尚不在城市序列里,特大镇和5万人以上的镇将来都有可能成长为新生的中小城市。

  

   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善较快,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5年年底,有26个城市建成投入运营116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达3612公里,在建的还有3000公里左右,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保障性安居工程可圈可点

  为了让住房困难群众早日实现“住有所居”,“十二五”时期,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

  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其中,2013年至2014年是我国棚户区改造力度最大的两年,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2015年,棚户区改造继续大力推进,又开工601万套。 

  

   5.三农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期。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民生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可以说,“十二五”时期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收入增幅跑赢城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上好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老乡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农民获得感增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十二五”以来,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合、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国家还不断提高标准,建立了大病救治制度。 

   农村活力被激活

  “十二五”以来,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国家更注重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改革创新激活田野活力。按照中央要求,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改革扎实有效推进。眼下,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6.价格改革

  “十二五”期间,我国价格改革全面提速,推出价格改革顶层设计、全面修订中央和地方定价目录、放开下放近40项商品和服务价格……“十二五”时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平均上涨2.8%,保持了基本稳定。系列价格改革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不仅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也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价格工作出台的专门文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系统谋划,在实施好价格调控与改革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7年)》,对每年重点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实现无缝衔接。

  政府定价范围也在大幅缩减。201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公布重新修订的《中央定价目录》。修订后的中央定价目录自2016年1月起施行,定价种类由13种(类)减少到7种(类),约减少46%。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今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决定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进行修改完善,在原来设定“天花板”价格的基础上,增设了“地板价”。同时,放开液化石油气出厂价格,进一步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我国在天然气、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也不断深化。

   7.财税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十二五”期间,预算管理改革、税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协调推进,数十项改革分步出台落地……

   预算改革“开花结果”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当头炮”,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快速推进并取得决定性进展。 

   税制改革全面深化

  “十二五”期间,通过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准确把握改革时机和力度,成功实施了一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深层次税制改革,可谓是财税改革推进中的亮点,尤其是体现在营改增、房产税“从零起步”启动改革试点,以及强化资源税、消费税调节功能上。 

   调控方式日益完善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财政宏观调控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创新方式,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增效。注重稳定市场预期,加强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

  同时,“十二五”期间,财政宏观调控还注重推动结构优化,支持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8项农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和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8.金融改革

  “十二五”时期,金融业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迈进,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已基本常态化,保险机构创新服务能力和风险内控能力大幅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并在2015年迈出关键性一步。近20年来,从放开货币市场利率管制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式推进,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2015年10月24日起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由此,利率管制基本取消,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

   强化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银行“功不可没”。“十二五”期间,银行业扩大网点覆盖面,强化对小微企业、“三农”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让银行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城乡居民。   

   为“走出去”企业保驾护航

  跨海而建的港珠澳大桥,通过银团贷款模式,中行广东省分行牵头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了294亿元的总授信额度。以“一带一路”沿线重大项目作为突破口,我国银行业不断加大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为“走出去”的企业保驾护航。

   9.社会保障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多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民生质量不断提升。随着改革的稳步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成就辉煌的5年:连续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8.6亿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超额完成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

   完善政策体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2年初,《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国家级就业5年专项规划,为5年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5年来,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10年的7.61亿人增加到2014年的7.73亿人,增加114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3.47亿人增加到3.93亿人,年均增加1156万人。

   编织社保安全网,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保制度的触角从城镇延伸到乡村,从国有企业拓展到各类企业,从就业群体扩大到非就业、就业不稳定群体。截至2015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58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66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8.6亿人,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保障计划已然成形。

   提升救助水平,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作为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步伐,社会救助部门协调机制基本建立,“救急难”综合试点稳步推进。《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现了社会救助法制建设和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突破。

  “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共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4884.64亿元,安排医疗救助资金676亿元,安排临时救助资金74亿元。全国城市居民低保月人均标准达到450.1元,比2010年末增长79.2%;全国农村居民低保年人均标准达到3182.3元,比2010年末增长126.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都超额完成了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

   10.科技创新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正步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50.9%增加到55.1%,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 

  

   直面需求,科技创新加速开拓新动能新市场新消费

  近年来,与人工麝香攻关项目一样,我国科研活动不断强化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一大批科技成果走出高校院所进入广阔市场发光发热,捷报频传:制造技术步入自主发展的快车道,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关键制造装备总体水平达到28纳米;TD-LTE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4G用户数超过2.7亿;大型汽车覆盖件自动冲压线等20多种产品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改革破冰,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数十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创新,改革举措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各项改革的系统合力下,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提升到空前的新高度,创新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和重要价值导向。 

   双创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我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比2014年提升20%。在国家高新区,双创效能更加凸显: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4.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新创科技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84.6%。中关村创业呈现“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等新趋势,双创活力显著提升。

   11.互联网

  “十二五”期间,我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硕果累累,已初步建成快速便捷的网络环境,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作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彰显“中国实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互联网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十二五”期间,中国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位居全球前列;互联网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持续攀升,2014年达到7%,占比超过美国;在这5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网络零售交易额规模达到27898亿元,同比增长2.6倍,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从学习模仿到比肩超越,一系列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十二五”期间,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相关上市企业328家,市值规模达7.85万亿元,相当于中国股市总市值的25.6%。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上市公司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

   加速转型升级

  在自身迅猛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产业也在将动能赋予转型升级中的传统行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新服务让百姓“点赞”

  互联网的发展也给百姓衣食住行带来极大便利。互联网金融方面,网上银行用户数达3.07亿人,同比增长120%;网上支付用户数达3.59亿人,同比增长162%。

  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发展简化了公共服务流程,促进了资源均等化,也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2.扶贫

  “十二五”期间,我国扶贫工作有着诸多创新,转向“精准滴灌”就是其中一个。当前,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中央已从动员、问责、投入、退出、激励等方面作出了部署,广大扶贫干部要转变作风,扎扎实实走村入户,还要继续开拓创新。

   从扶贫开发到脱贫攻坚

  回顾过去5年间的扶贫成果不难发现,我国每年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呈“U”形走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国减贫1442万人,比2014年多减210万人,一举扭转跌势,减贫速度显著加快。

  2015年减贫任务超额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中期目标顺利实现,为“十三五”减贫攻坚拔寨打下良好基础。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转折。2013年11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

  所谓精准扶贫,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准识别,针对谁是贫困人口,制定识别办法。二是精准帮扶,针对贫困情况,确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三是精准管理,建立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录入贫困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

   “贫困帽”从争戴到争摘

  2015年,贵州道真、关岭、纳雍、沿河、台江、雷山、天柱、荔波、罗甸、晴隆等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动申请摘掉贫困县帽子。从争戴“贫困帽”到争摘“贫困帽”,是“十二五”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又一可喜变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6000万左右,减少了1亿人;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273元,增长到2015年底的6600元以上,翻了一番,增长幅度连续5年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13.全球经济治理

  “十二五”时期,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表现突出,不仅扩大了“朋友圈”范围,而且在全球经济制度建设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

   特色鲜明的全球治理观

  “十二五”以来,中国积极进取,大力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时期,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双边多边国际场合,介绍中国经济形势、前进道路和发展机遇,增进了各方对中国的了解,有助于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中国有关全球治理的系列主张蕴含中华文化智慧,与中国的外交理念一脉相承,构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潮流

  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挑战,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完善自贸区整体布局

  “十二五”时期,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已经从一个贸易协定的参与者转变为可以影响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贡献者,深度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
海西:“组团式”校园引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新动能新优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学历要求是怎样Qhnews.Com
青海省“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活动启动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3日,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