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我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17.11.2015  18:41

      “十二五”以来,全省水利部门把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青海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重要抓手,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环节,统筹做好多蓄水、保供水、抓节水、治污水、防洪水的文章。

      一是加强水管理制度约束。 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水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有效落地,促进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遏制了不合理的用水增长。现在,省内城镇综合规划、各类园区规划、开发建设项目都将水资源论证作为重要的前置审批要件,基本做到了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使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相匹配。

      二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积极推广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西宁、格尔木、德令哈三市节水实践经验,进一步优化各行业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全社会用水总量较2010年减少18.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8.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17.5%,实现了国控目标。

      三是加快水工程设施建设。 在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指导下,建设了一批节水供水重要水利工程。石头峡、扎毛等7座水库下闸蓄水,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全线贯通,蓄集峡水利枢纽、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开工建设,积石峡等4处水库灌区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进展顺利,75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新增供水能力6亿立方米,解决了162万农牧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改善灌溉面积160万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四是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坚持预防治理并重,自然修复优先,统筹推进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水保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工程、坡耕地改造、生态修复、预防保护等重点水保工程。推进山洪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小流域治理,积极开展清洁型试点小流域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

      五是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 全面启动了西宁市、海北州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半干旱高原区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西宁市以清水入城工程为依托,结合河道治理,突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积极打造“三河六岸”绿色景观生态廊道,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已经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动态画面。海北州以实施青海湖湟鱼洄游通道、西海镇金银湖水生态长廊项目、祁连县环八宝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为切入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各地立足高原独特的自然资源,打造水生态景观、水文化园区,有12处被命名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六是注重水机制改革创新。 积极开展水资源使用确权登记、水权交易流转和水权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了互助县、贵德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委托顶级科研院校,启动编制了《青海省水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了《三江源区水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探究。同时依法加强水源地和重点水源涵养区保护,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严厉查处涉水违法行为,维护河湖健康。(水资源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