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友谊 梦想”—— 首届射箭精英赛现场见闻
现场卖箭,生意火爆。张国超摄
屏住呼吸,聚精会神,搭箭、扣弦、预拉、开弓……在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现场,来自五大洲的1000多名运动员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比赛。
赛事参照国际射箭比赛规则,设置反曲弓、牛角弓、现代传统弓、复合弓四个弓种,共五个项目,俄罗斯、美国、哈萨克斯坦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5支队伍参赛。其中,少数民族选手占参赛总人数的74%。
“要心静,别太着急,就按刚才的水平发挥。”在安徽队的现代传统弓比赛场边,队长张利在细心嘱咐着即将上场的队友。张利告诉记者,他已经是第二次来乐都了,在9月4号下午的第一轮比赛中,他对自己的成绩还算满意。但对于第一次来这边参加比赛的其他队员而言,看到规则如此严格,高手如此多的赛场,难免会有些紧张。
正如张利所言,因为是国际精英赛,为公平起见,整场比赛都严格按照比赛要求进行。“所有运动员都要以裁判员的口哨为准发射,提前射出者为无效箭,要扣出环数;运动员使用的观察镜必须放在限制线以外,不能放到起射线上,限制线外的运动员不得打手势或提醒报环等都是每一位选手必须要遵守的。”裁判员才旦加说。他表示,在赛场上最重要的就是每个运动员都以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态度去比赛,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
重在参与、结识朋友、互相尊重、切磋箭技成了本次赛场上的主旋律。每结束完一场比赛,选手们都会来回穿梭在每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其他队伍之中。尽管有些会语言不通、交流受阻,但对于大家来说他们有一个交流的载体和纽带——弓箭,这时的交流不需要言语,只需将目光聚集在弓箭上,然后来一个很棒的手势,就一下子拉近了他们的关系。
“射箭比赛,最难得的是会结交一些不同地方的朋友,让你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俗,看到你本来不会想象到的精彩。”今年22岁的泰国选手塔纳特·姆贾罗恩潘,还有一个很酷的中文名字——木森,他是中国射箭文化的忠实粉丝。四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了中国射箭,之后他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他说,自己很幸运地在中国上了高中,之后就接触到了射箭,现在已经上大学的他还把这项运动带到了泰国,影响了身边的人。这次和他一起来参加比赛的几位队友学习的都是中国的传统射法,他们中有16岁的选手,也是本次赛事上年龄最小的一位。因箭走向世界,因箭结识四海朋友,这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此次赛事要传承的精髓。
外国选手称赞不已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对于青海来说更要视为珍宝。在省老干中心队里,65岁的白斗拉手里的牛角弓已经传了三代了,对于白老来说,这是他的无价之宝,他带着这张弓已经参加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20多场比赛。“重要的不是名次,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传统弓箭,特别是我们青海牛角弓的做法,让这种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平均年龄有60岁的省老干中心队里,老人们的弓箭都是祖传的,箭文化贯穿于他们的每一段人生历程,是他们的珍贵财富。
青海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藏、蒙、回、土、汉等民族历来就有射箭习俗。而在此次射箭精英赛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选手,利用不同射箭装备,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射击,传承着一份共同的技艺,这正是民族传统射箭比赛的乐趣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