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行业动态 把握产业发展——省盐化工中心积极关注产业动态信息,时刻把握学术发展前沿

16.08.2014  22:20

为掌握国内外最新有关行业、产业发展的动态信息,拓宽职工视野,根据质检系统国家质检中心验收分级评定及评分办法的有关规定,省盐化工质检中心自今年四月份以来,要求专业人员积极关注和搜集与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趋势等方面内容,密切注意新技术在本行业的运用,并定期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和行业动态信息交流会。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达到了既时刻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前沿,又与行业及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及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的良好效果。

一、青海海西州展开 121 个重点产业项目 总投资 2655 亿元

几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持储备一批大项目、引进一批大企业、建成一批大项目,正在形成有强势企业引领、有“拳头”产品支撑、有先进技术保障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铁矿—焦炭—钢铁”、“锌精矿—硫精矿—硫酸—硼酸—硼镁肥”、“硫酸—铁精矿—水泥及硫酸—电力—水泥”等多行业综合的循环产业链,形成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为主导的“七大”特色产业体系,相继建成硫酸钾镁肥、纯碱、碳酸锂、硼酸、煤焦化、甲醇、铅锌尾矿综合利用等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

今年海西州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有121个重点产业项目在全州展开,总投资2655亿元,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及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依然是重点,项目达到66个,总投资1872亿元。

二、格尔木打造盐化工产业航母

中国盐湖城青海省格尔木市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盐化工基地。从2005年开始,这一地处青藏高原腹部的城市就开始了循环经济的探索,依托钾肥生产,将以前当废料排放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对有效资源实现“吃干榨尽”。

今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盐湖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式经济发展模式,被正式改写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西部率先走出一条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

(一)钾肥生产钠镁锂伴生资源当废料

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缓解严重缺钾局面,我国开始开发这里的盐湖资源,并逐步建成了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由于受技术条件和开发理念的限制,近30年来,察尔汗盐湖的资源开发,始终没有能够摆脱单一提取钾肥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大量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都被当作废料排放。

(二)综合利用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

青海盐湖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依托盐湖城,格尔木钾肥产量约占国产钾肥量的3/4。

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使盐湖中的所有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

为了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2005年底和2007年底,青海盐湖集团以氯化钾综合利用为主的一期项目和以氯化钠综合利用为主的二期项目先后开工建设;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打造国内最大盐化工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在察尔汗盐湖开始正式实施。

(三)变废为宝打造盐化工产业航空母舰

今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格尔木开始打造盐化工整体开发产业的航空母舰。

据了解,镁资源是察尔汗盐湖的优势资源,氯化镁储量40.6亿吨,是氯化钾储量的8倍,但一直未得到真正的开发利用,也未进行大规模镁工业化生产。同时,盐湖集团多年来排放的氯化镁废液“老卤池水”因为技术、资金等问题,被当作废液白白流失。

据悉,每生产1吨氯化钾副产10吨氯化镁,盐湖集团每年排放氯化镁废液近4000万吨,镁资源反成“镁害”。盐湖集团的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正是以废液为原料,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该集团副总经理李浩放说,这个“巨无霸”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从钾肥产业、盐化工产业进入有色金属和煤盐结合化工领域、逐步形成镁产业集群,建成世界最大的镁工业基地。同时,通过与区域内油气化工和煤化工的结合,这里将被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有机盐和无机盐化工基地。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