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产业撑起脱贫梦想 ——脱贫攻坚的班玛探索
青稞基地。班玛县扶贫开发局供图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红、金、绿”三色绘就的班玛县,气候温润,景色宜人,是青海的东南大门,被誉为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小江南”。然而,由于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班玛县深陷贫困,不仅是国家深度贫困县,还是四省藏区的特殊贫困县。
“交通基本靠走、对话基本靠吼。”这是当地民间流传着的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也道出了地处大山深处班玛的贫穷与无奈。据统计,2015年全县仍有13个贫困村1945户8047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32.8%。
为什么依山傍水、气候温润的班玛,贫困程度如此之深。
果洛州委常委、班玛县委书记夏吾杰总结说,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制约,班玛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贫困面广、贫困范围大、县财政拮据,对农村牧区发展投入较少,畜牧业、农业、旅游业等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集中发展产业难度较大,加之群众观念守旧,落后的基础设施,使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贫穷与落后的现状,从2016年起,班玛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挖掘发展“红、金、绿”三色产业,向贫困中的“硬骨头”宣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里悄然打响。
实行领导干部定点包干和全县党员干部“65432”联系帮扶机制,1300余名党员干部奔赴脱贫攻坚战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坚克难,决战脱贫攻坚。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下足“绣花功”,打出“组合拳”,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共12亿元,全面打响基层党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安全住房、安全饮水、教育医疗养老、特殊困难群众保障“七场硬仗”,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变。
夏吾杰介绍,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13个贫困村将全部退出,1945户8057人全部实现脱贫。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收入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从2015年底人均2560元将提高到2019年底的5650元。
脱贫第一色: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班玛是红军长征惟一经过青海的地方,是青海红色资源和长征文化资源的胜地。
近年来,全县将红色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秉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理念,全力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红色班玛”更“红”的同时,带动了周边贫困群众增收,成为班玛红色旅游产业扶贫的一大亮点。
去年5月,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藏族女青年扎保,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安排到即将开业的格萨尔大酒店餐饮部工作。“我和妹妹都在这家酒店工作,开业前县上组织我们服务员进行了岗位培训,干了一年多时间,我感觉特别好。现在自己一个月能拿3000元工资,家里收入增加了很多,今年我们家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扎保工作的格萨尔大酒店正是班玛县红色旅游产业兴起后,全县整合514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资金和400万元上海援建资金,共计3695.37万元,整体回购了格萨尔扶贫大厦,将其打造成集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
班玛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李秀泉说,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县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选择困难,同质化严重。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班玛旅游扶贫发展实际,经过全面的调研论证,在县城实施了综合性酒店产业。
2018年7月1日,格萨尔大酒店开业,面向全县贫困户公开招聘了1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上岗就业,月工资3000余元,年可带动增收36000元。同时,还带动全县31个行政村1217户514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最低增收1679元。
随着红色教育中心、教育基地、纪念馆、广场、纪念碑、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成,岗位需求明显增加。全县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70余人实现就业,每人每月发放3500元。红军沟项目建设中有6户搬迁,从每户聘用1名工作人员,从事景区后勤服务工作,每人每月发放工资1500元。
随着旅游业的带动,景区周边群众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如红军沟附近的班前村,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村兴办家庭宾馆(藏家碉楼驿站)16家,户年均增收约4000余元。
脱贫第二色:绿色生态实现双赢
班玛县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核心区,拥有我省最大的玛柯河、多柯河原始森林,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更是青海省惟一藏雪茶种植生产基地。
在全省林业经济“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布局中,“南部藏茶”就指班玛县藏雪茶。这里平均海拔3200多米,无污染,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终年云雾缭绕,是难得的宜茶环境。
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下,如今班玛县藏雪茶面积达到了1.2万公顷。2014年以来,全县共人工种植藏雪茶1200公顷。2017至今借鉴云、浙等地种茶经验,因地制宜打造出标准化茶园式藏雪茶基地200公顷。
美了山村,富了乡亲,班玛藏茶不仅拓宽了产业发展渠道,还带动了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班玛县加工制作出的红茶、绿茶、茶饼等藏雪茶共18种系列产品。每年由政府主导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藏雪茶进行种植、管护和采摘,受益群众每年1000余人。
班玛县藏雪茶产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负责人景国梅介绍,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藏雪茶产业采取企业托管经营的模式,上交受益资金75万元,带动建档立卡兜底户503户1808名,户均年受益1491元。2019年上半年销售藏雪茶120万元,并组织农业乡建档立卡贫困户879人对藏雪茶进行种植、管护和采摘,带动贫困户增收246万元,人均受益2799元。
脱贫第三色:金色文化另辟蹊径
班玛,藏语意为“莲花”,是“果洛柯森”、果洛藏文化、格萨尔文化发祥地,果洛藏文化手工艺传承基地,宗教文化底蕴深厚,是果洛百年藏家碉楼存在地。
班玛县保护和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格萨尔文化、藏家碉楼建筑、民间手工艺等民族文化遗产,鼓励支持民间藏戏团、原生态歌舞等典型民族艺术,全力打造“金色班玛”。唐卡、雕塑、泥塑、格萨尔面具、石刻、根雕等手工艺制作,民间舞蹈、藏戏、民俗等丰富的民间艺术,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成为贫困户创业增收的一大特色资源。
目前,全县已建成“三色班玛”金色藏文化产业园,入驻了3家公司和2家民族特色手工艺加工点,一批特色新产业孕育而生。
根据产业园企业用工需求,政府点对点、订单式组织农牧民开展各类培训达4100余人次,促进就业1200余人,激发了贫困群众造血潜能,贫困群众转为产业工人,走上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主脱贫之路。
同时,全县鼓励和支持民间藏戏团、原生态等典型民间艺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加强青年牧民民族舞蹈与弹唱等培训,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和文艺演出质量,拓宽了就业渠道和脱贫致富门路。
比如,班玛县成立的民间艺术团,以劳务输出的方式赴上海文艺演出打工;知钦乡、玛柯河乡分别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筛选具有一定文化、热爱文艺的20余名青年组建民间文艺队巡回演出,玛柯河乡文艺队累计获取演出补助7万余元。通过挖掘培训,昔日闲暇时间娱乐的歌舞,已成为众多贫困群众增收的主业。
50岁出头的格日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雕刻手艺,现在他是班玛县手艺超群的雕刻师,木刻、石刻、手工艺品都是他的拿手活。如今他的雕刻工作室里多了十几名跟他学艺的贫困家庭的孩子。
“木刻经文是失传的手艺,我要把丢了的民族文化找回来并把它传承下去。”格日所教的这些贫困家庭孩子基本能创作简单的作品,每天按量计算工资。正在制作木刻的谢旦说:“我喜欢手工艺品,学习雕刻能有一技之长,每个月能拿2000元来补贴家用,相比以前的生活要宽裕一些。”
“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何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是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头等大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贫困发生率高、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的班玛县,在依托产业、挖掘产业、发展产业的同时,极力健全攻坚队伍,完善推进脱贫机制,为打赢绝对贫困“清零”夯实了基础。
“举全县之力、以超常规之举、坚决打赢2020年如期脱贫攻坚战。”从年初制定出台的脱贫摘帽实施方案,到脱贫攻坚工作制度,一项项脱贫摘帽任务清单明确,一条条难啃的“硬骨头”按月挂上了作战图。
围绕目标任务,县委书记、县长等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对全县未退出的6个贫困村进行分包。充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精选优秀干部充实扶贫工作队伍,整合帮扶力量,实现联点帮扶“全覆盖”。
制定“机关干部‘结对认亲’帮扶活动”、“四级责任清单”等制度,从县领导、部门负责人、乡镇领导、村干部等各级领导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了今天帮扶成效最大化。
时间节点在步步逼近,扶贫形势依然严峻。
“硬骨头”必须啃下来。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把决战的信号传到每个角落,进攻的号令下达给每个干部,冲锋的旗帜插到每个堡垒,向脱贫攻坚发起全面总攻,才能实现年底的绝对贫困“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