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互助土乡的新型职业农民
临近年关的时候,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马连滩村“万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万龙越发忙碌起来,合作社洋芋粉条加工厂生产的粉条供不应求,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张万龙仔细地一一记下,以方便送货。
张万龙是2013年互助县培育的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学员,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他拿出了获得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这是我学了三年拿到的毕业证书。有了这个证书,说明我是一个真正的职业农民了。”张万龙很开心。
西山乡是互助县马铃薯种植大乡,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使这里种植出的马铃薯淀粉含量、品质好。头脑灵活的张万龙,早就看出家乡的马铃薯是一条生财之道。从二十几岁开始,他就开始贩售马铃薯,成为了村里的农民经纪人。
通过参加县农广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使他转变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张万龙逐渐意识到,要打响家乡的土特产品牌,卖出好价钱,让乡亲们增收,仅靠自己单打独斗不行,必须要形成规模,延伸产业链。
“不参加培训,不知道还可以办加工厂,脑子里没有这种概念,在陕西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园区考察学习时,看了人家的种植加工这一块,深受启发。我想我们那么好的洋芋,价格却卖不上去,而且还特别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只有加工、延深产业链之后才能升值。”
2013年,张万龙和同村的4位村民,共同出资4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马铃薯种植、收购、销售,纯洋芋粉条加工销售,技术培训及信息服务等。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年销售马铃薯达到了3000吨,实现纯收入30万元,年加工销售纯洋芋粉条120吨,实现纯收入24万元,产品除了销往平安、西宁等周边地区,还远销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00多户600多人,从事马铃薯种植,种植规模达到了40多公顷。在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下,村民们的积极性高涨,马铃薯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张万龙富了,但他心里想的是父老乡亲。带领更多的村民尽早实现致富梦,是他今后的目标和追求。
西山乡马莲滩村村民伊桂花告诉我们,她家的地租给了合作社,一亩地租金是300元钱,另外,通过给合作社挖洋芋、种植、打药等,一年的收入也能上六七千元。
“我以后的想法是做大马铃薯产业,扩大马铃薯加工粉条的规模,打出品牌,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张万龙说。
在互助县各个乡镇,有许多像张万龙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依靠培训所学,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以实际行动带领更多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史林财就是其中一位。
位于互助县五十镇八黄村的“互助五十林财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互助县屈指可数的国家级农业示范社。说起合作社理事长史林财,在五十镇可谓小有名气。在外打拼了十几年,从西宁市海湖路市场的菜贩子,到如今的合作社理事长,史林财的奋斗史有几分传奇色彩。如果说时代给了史林财创业的机遇,那么农广校则让他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蜕变。
2010年,林财种植专业合作社刚刚成立的时候,由于史林财不懂管理,合作社经营不善,入不敷出。正当他苦恼不已的时候,县农广校的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化解了他内心的干涸。在农广校,史林财如饥似渴地学习合作社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科学种植技术,并不断摸索实践,逐渐成为了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史林财的精心管理下,合作社走上了规范化运行的轨道。如今,已拥有了大型设备5台(套),小型机械16台(套),保鲜库一座,储藏库一座,固定资产达到520多万元。目前,林财专业种植合作社覆射带动农户1300多户,户均增收1000元。合作社有固定员工50多人,人均收入达两万多元。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的发展空间正在进一步拓宽,辐射带动农户、科技种田面也越来越大。
“我的想法就是以后把合作社做大做强,规范化管理,带动周边的农民共同致富。”史林财说。
近年来,互助县紧紧围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主题,坚持“培育、扶持、认定”的工作方针,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正值腊月,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农广校的培训基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井然有序地展开着。150名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接受综合课程和专题课程的培训。无论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防治、高产栽培技术,还是牛羊的养殖,学员们都神情专注,听得津津有味。
互助县蔡家堡乡大一村万亩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德顺告诉我们,学员们都从心里感谢农广校和老师们,在寒冬腊月里给大家上课。使大家在如何增产、如何防治病害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那个地方是浅山地区,也是贫困地区,适合马铃薯地膜种植。我们在学到了覆膜种植技术后,马铃薯的产量翻番,原先我们一亩地最多达到750公斤,全膜覆盖之后,我们产量能达到1925公斤,像有些土质好点的,能达到2500公斤。”严德顺说。
严德顺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东西。“来学习的好多人把两个本子都记满了,大家的学习态度都非常端正,也是从心里感谢政府,感谢农广校,感谢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
不少学员告诉我们,过去对怎样申办家庭农场,怎样申办专业合作社,心里一点概念都没有,现在不仅知道该怎么去做,而且思路和眼界都开阔了。
县农广校校长姚元福告诉我们,“2016年,县上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是1435人。由于要培育的人数多、任务重,我们在4月份就尽早安排完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员的遴选工作,在8月开始了第一轮的专修课程及实践课程安排,在年底开始了第二轮综合课程和专题课程的培训和实践。现在,培训任务全部完成,只剩跟踪服务指导。”
“在教材上,我们选择了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农业政策法律读本》、《新型职业农民读本》、《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教材19000本,制作教学课件30个。另外,根据不同的产业要求,在聘请了76名县级兼职教师的基础上,今年又聘请了10名省级专家,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师。”副校长朱先太介绍。
记者从省农牧厅科技处了解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牧业科技,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2013年我省大通、互助、乐都、格尔木四县(市、区)成为农业部首批100个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试点地区。2016—2017年度,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实现了全省六州两市39个县(市、区)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3.25万人,其中,7442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牧民。(王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