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从追求产量到追求品质——一位枸杞种植户的转变之路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老办法,堆了羊粪,这枸杞才长得好。”
4月16日,离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市30公里外的青藏铁路旁,附近村民马文刚与工友在为刚种下的枸杞苗施撒有机肥。
施撒有机肥
“不能洒在地里,我们昨天在每个苗子下打了直径20公分,长度55公分的竖井,把羊粪撒里面,这样苗子吸收的更好。我要干活了,你问我们老板,他知道的比我们多。”一说完,马文刚就开始了手头的工作。
马文刚所指的老板,是本世纪初来格尔木第一批种植枸杞户之一的杨自峻。话不多,干练,这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41岁的杨自峻来自“中国枸杞之乡”宁夏自治区中宁县,用他的话来说,从小就是在枸杞地里长大的,祖上世世辈辈都在种枸杞。
30岁时,杨自峻听同乡的货车司机说,青海格尔木适合种枸杞,听完消息的他不久就和几个老乡一起来到格尔木,承包土地,开始种植枸杞。
“格尔木干旱,降水少,适合枸杞成长,枸杞出果时不能经常下雨,一下就坏。更主要的是这里日照强,种出来的枸杞甜。”一边指导工人施肥,杨自峻为我们讲述了他在格尔木种枸杞那些事。
柴达木盆地具有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成为优质枸杞的天然绝佳生长地。面对绝佳的自然环境,杨自峻刚刚开始种枸杞时和其他种植户一样,以大规模种植为主,追求枸杞产量,不得不说,高产量为他带来了高回报。
“那时候我们撒农业化肥,这样一来投资少,产量大,回报高,人人都在这样做。”杨自峻说,高额的回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种枸杞,渐渐的就卖不出好价钱了。
枸杞种植业的发展,也带了难题。更多追求产量的后果就是收入增长缓慢。更为严重的是,对于从小和枸杞打交道的杨自峻来说,枸杞没有了小时的味道,“小时候晒干的枸杞放在屋子里,那香味老远就能闻到,现在很少很少了,枸杞没有了好口感,就没有了营养。”
本着对枸杞的特殊感情,也想到自身种植的长远发展,杨自峻决心做出改变。2015年,杨自峻联系到北京元源生物动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其开始原生态有机农业合作,利用其堆肥、调控素手法,采用低碳,无病源微生物的优质肥料,以及各种天然的物质(动植物、天然矿物质等)制成的调控素,采用生物动力农业技术来种植枸杞。
喷洒石硫合剂(石硫合剂是由生石灰、硫磺加水熬制而成的一种用于农业上的杀菌剂)。
正在堆肥(羊粪)的工人
试种第一年,杨自峻的内心可谓七上八下的。成本从每亩3000元提高到5000元,产量降了一半……这让他内心打起了退堂鼓,好在结果让他很满意,因为全程采用生物动力农业技术,种植出的枸杞农药残留几乎为零,而且糖含量高、色泽饱满,当年种植出的枸杞,不久就被回收商高价收走。
杨自峻算了一笔账,比起原来的种植虽然成本高些,但回报同样也高,枸杞也有了小时候的味道。“我种出的枸杞不愁卖,一到收获时节,回收商都是提前打电话,都是老合作关系了,他们放心我枸杞品质。”杨自峻边说,脸上露出了笑容。
如今的杨自峻利用此项技术已经种植枸杞近4年,积累了一些实用有效的经验。他认为好的枸杞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自然生长,枝叶挺拔,果实颜色鲜艳有光泽,果形端正饱满,口感甘甜纯正有回味。
“说着容易做着难,要想自己种植的枸杞做到以上特点,就是尽最大限度努力不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各种化学投入品的,这样种植出来的才是好品质枸杞。”杨自峻说,许多种植户往往看的都是眼前利益,但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在口感和质感上更胜一筹。
喷洒石硫合剂(石硫合剂是由生石灰、硫磺加水熬制而成的一种用于农业上的杀菌剂)。
今年杨自峻承包了53公顷的荒地,开采后用来种植枸杞,而他也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已的种植方式,不靠产量,靠质量去赢得市场。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青海省枸杞产业立足柴达木盆地特有的土壤、气候等地域优势,以绿色为主,不少和杨自峻一样的种植户坚持有机种植,枸杞种植不断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
与此同时,围绕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开发出有机枸杞干鲜果、冻干枸杞、枸杞汁、枸杞粉、枸杞籽油软胶囊及枸杞酒等系列产品,取得几十项科技成果和专利。一批种植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由种植、精深加工、包装、销售各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
枸杞种植产业不单单体现在经济价值上,还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在柴达木盆地数十个绿洲及周边地区形成了集中连片的枸杞经济林,荒漠半荒漠地带已被枸杞经济林披上绿装,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