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聚焦:人才辈出的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

01.11.2017  21:55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过35%。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轻轻一点鼠标、手机便轻松完成智能大棚的作业;从“走街串巷卖收成”到在互联网上建立起销售链条;从“背着现金回家过年”到家门口一站搞定农资贷款……

  人们以往对于农民传统意义上的理解,现今正在逐步改观,新型职业农民——已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将要成为令人羡慕的一种职业。

   结合实际,创新培育模式

  “2014年,我在村里承包了800多亩(53.3公顷多)耕地,种了油菜和青稞,并自筹资金20万元成立了家庭农牧场,由于当时种植技术和经验不够,不懂管理,销售渠道又不畅通,一个生产周期下来勉强保了本。正当我犹豫明年还种不种庄稼的时候,听说县农广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油菜、青稞的技术培训,我特别高兴,马上报名参加了半个月的培训。通过各种学习,我懂得了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现代农业的专业技能。”

  已走上致富道路的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纳隆村村民窦光明,从内心深处感激县农广校和农牧部门的培育支持,让自己变成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以何种方式培训农牧民,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牧民,这是基层农牧民培训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门源县农广校根据多年的培训经验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农牧民对培训感兴趣,就必须真正了解农牧民对培训的具体需求。门源县农广校不断深化完善“菜单式”培训,培训前,通过座谈讨论、到户咨询、深入调研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农牧民对培训工作的具体需求,由乡、村根据农牧民需求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学员根据自身创业需求,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菜单。

  “比如我们学习了现代农艺、疾病防治等技术,老师和专家们在讲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又到田间地头和我们农户家里,对培训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和讲解,最后又带我们到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活动,让我们真正学习到种养殖的技术,也切实感受到种养殖产业的发展前景,学到了技术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自身素质。”窦光明告诉记者。

  省农广校校长马国福认为,“这种菜单式培训模式,能将培训内容与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的形成。由于教学内容跟当地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所授内容都是农牧民当地产业需求,针对性、实用性较强,因而广大农牧民的参学热情高涨。”

  结合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我省各级培训机构,打破传统的教室黑板教学的单一培训模式,采取田间学校、田间指导以及乡土专家下乡培训等适用于农牧民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班延伸到乡村牧区,重点推进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异地取经,借鉴内地省份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培养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为我省现代农牧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四川的这些老师们通过他们的视角给我们讲解培训,不仅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也使我们的思想更先进。我们回来以后,要进一步创新,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老师们全新的讲座,再加上带着我们到基地的考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回来以后,我感觉更有信心带大伙创业”……

  今年9月,我省各地100余名新型职业农牧民,完成了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训,带着新视角、新理念,回到家乡,开始了新的生产经营。不少学员说,在成都市的培训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有些经营观念,学到了成都市“一三产业结合”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后不仅要结合本地实际,搞好生产经营,还要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大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2013年,我省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范围已扩大到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在内的全省六州两市39个县(市、区),实现了培训对象由千家万户向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初步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培育制度体系。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培训农牧民4.75万人,9136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牧民。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所省级校,5所地级校,30所县级校和520个教学班的四级教学体系,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培训条件进一步改善。

   培土施肥,精准培育

  “杨希云,不像农民!”这是大通县良教乡沙布村人对杨希云的评价。的确,杨希云是个遇到问题喜欢思考和琢磨的人,就像参加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杨希云比谁都积极,他说,“现在搞农业,不能像过去只知道埋头种地。想致富,还要开拓思维方式,搞多种经营,学会跟市场打交道。”

  2014年成立良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杨希云多次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有了很多收获。特别是实地技术指导和储藏技术应运,对杨希云的帮助很大。

  “经过培训,我掌握了科学施肥、机械种植、喷洒农药等新技术,尤其是去年到今年,我们合作社繁育微型马铃薯种子改造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再不用到别的地方去买种子了。这项技术的学习应用,让我们合作社全面达到机械化种植水平。”

  培训之后,农广校对杨希云的跟踪服务仍在继续,杨希云也将自己在农广校的收获拿出来分享给周围的人,现在全村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气氛浓了起来。

  “现代农牧业不是小农经济,新型职业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是为市场提供更多商品。对他们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培训上,而是要根据其优点特长,培土施肥,精准培育,而后期的跟踪服务,也是提高培育工作质效的关键点,是要‘扶上马,送一程’。”长期在西宁市农广校兼职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副研究员孔小平,对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培育工作有着很深的体悟。

  省农牧厅科技处处长熊进宁说,“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培育则包括新型农牧民成长的全过程。着力提升培育质效,让受训农牧民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后受益,是我省各级农牧部门和农广校追求的核心目标。全省各相关部门也通过政策倾斜、税费优惠、贷款扶持等措施,让职业农牧民在更广阔的领域成长,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当前,以“互联网+农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功能也由单一向多元拓展与深化。

  “最初我也不明白,农民种地,为啥还要培训认证?现在我知道,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要求也提高了。”杨希云说。

  省农牧厅党组成员孙应祥介绍,为全面推进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按照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关于调查摸底,确定培育对象”的总体要求,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全省各县(市、区)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现状,为下一步精准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要精准遴选培育对象,精准掌握培育需求,精准确定培育类别和层级,精准采取培育方式,精准开展跟踪服务。”孙应祥说。

   培育“新农人”领头致富

  有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路形象地比喻为“千里马遇伯乐”,一匹有才能的乡间马匹在受到正规培训后,则成为真实的“名驹”。

  “新型职业农民”张贵林,是大通县东峡镇田家沟村的一名合作社骨干,为了让合作社走科学发展的路子,这几年张贵林动了不少脑子。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很多种植和经营方面的知识弄不明白,让他很是苦恼。2016年他参加了县农广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学习实践,他在种植和经营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何让合作社形成规模化、多元化种植,如何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想法,在他心里逐步形成。

  今年开春时,张贵林发挥了自己参加培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使合作社在以往种植规模上扩大了经营规模,加大了多元化种植,改变了产品单一的现状。他在克麻、南滩等四个贫困村种植了青饲草、燕麦、小麦、油菜、厥麻近133.3公顷,带动贫困户63户。

  同时,张贵林还在两个村种植甘蓝、当归和马铃薯,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务工岗位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大通县农广校校长李曙霞认为,“张贵林通过运用学到的知识,科学地大面积多元化种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用小麦缓释肥,种出的小麦产量高,颗粒饱满,农药化肥不超标,达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种植燕麦白燕7号的产量高,为贫困户的增产增收起到了很大帮助。并且他现在已经着手对洋芋、蔬菜、厥麻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和销售市场,带动了当地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增产增收。”

  久先是尖扎县马克唐镇解放村久先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有日光温室4栋,主要用于乐都长辣椒、小油菜、西红柿、小乳瓜等品种的育苗,还种植露地辣椒13.3公顷,年收入104万元。

  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久先掌握了日光温室自动化育苗、辣椒病虫害绿色防治、蔬菜促早晚栽培、土壤改良等技术。2016年,赴陕西东韩村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干部示范培训,更是让久先受益匪浅。

  久先说,如果没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物资和技术上对合作社的大力支持,合作社不会有现在的规模,如果没有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培育,自己也不会有现在的观念和眼界。

  在自身吸收、消化并掌握新技术的同时,久先积极引导园区打工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培养农民技术员。通过提高技术,合作社成员年增加收入3000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6年被评为互助县西山乡致富带头人的靳永生,是西山乡邵代村人,2014年靳永生被认定为互助县新型职业农民。同年,他流转17.3公顷土地,开始了马铃薯规模化种植。虽然每亩能挣几千元钱,但靳永生不满足,四处找一些有经验的种植户请教并学以致用,还订阅一些科技方面的书籍,认真钻研。他种植马铃薯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种植经验。乡亲们看到他的收益也纷纷开始种植马铃薯、蔬菜等经济作物,靳永生就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悉数传授给需要的群众。通过马铃薯规模化种植,靳永生带动了全村10户农民流转土地86.7公顷多,平均每人收入达10万元左右。

  张贵林、久先、靳永生等人的成长、致富之路,仅仅是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大军中的一个缩影。

  如今,全省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领头羊。(王玉娟)

我省现代农牧业产业园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开班
10月18日,为加快推进我省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建设厅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