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非常重要的讲话之一。讲话站在时代前沿,对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了精辟论述,深刻阐明了事关文艺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作为一名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既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又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进一步理顺思路,完善措施,明确目标,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推动青海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对讲话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可以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富有创造,颇有新意,既和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精神一脉相承,鲜明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文艺思想理论,又把文艺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现实高度和未来高度加以研究和把握,充分彰显了党在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重要论述和论断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对此,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理解。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的兴盛,文艺工作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文艺工作者担负着庄严、重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独特作用,文艺工作者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中国立场,发挥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功能作用,追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为人民,文艺向前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唯此,文艺才会有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和中心任务。
——文艺欣欣向荣的动力源泉,推陈出新的关键所在是创新,这同样也是文艺创作生产的客观规律。
——文艺的独特属性和文艺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必须要把握和处理好两个效益的关系,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党的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内涵和实质,才能为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持续提供正能量,为推动“三区”建设贡献智慧和才华。
二、以讲话精神为指导着力推动青海文艺创作生产
结合青海当前文艺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强力推进文艺的发展和实践,这是推动“三区”建设的需要,是建设“文化名省”的需要,是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将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为青海经济发展打造精神支柱,为推动民族团结增加精神动力,为建设生态文明营造精神家园,为改善文化民生保障精神产品,为塑造青海形象创造精神氛围。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和判断。
(一)高扬精神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始终。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凝聚和鼓舞全省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要利用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文艺精品和文化活动,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推动民族团结和谐。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描绘青海“三区”建设的生动场景,真情讲述普通人为实现梦想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示青海各行各业追梦圆梦和奋斗的精彩历程。要充分挖掘青海深厚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资源,创作一批具有青海传统和气质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使文艺作品更好地发挥陶冶心灵、提升境界、振奋精神的重要作用。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充分展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关爱的情怀和发现的眼光,刻画“最美人物”、颂扬“最美精神”,着力展现大情大义、传递温暖温馨,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成为人们的精神营养。
(二)坚持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生产的根本。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寻找、捕捉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了解社会真情,把握时代脉搏,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热情讴歌青海广大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奋发有为,大踏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精神风貌。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实践中,深化“走转改”,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创作一批真实反映人民的愿望,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的优秀文艺作品。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军营,获取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要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实现无形之魂与有形之体的统一,把深刻的思想内涵融入艺术创造之中,寓理于情、寓教于乐,用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观众,让人们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把握中心环节,创作生产一批优秀文艺精品力作。要以“五个一工程”和青海文学艺术奖评选为龙头,结合青海实际探索有效的文艺创作生产之路,不断加强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的规划指导,努力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鲜明青海特色,能够在全国打得响、走出去的优秀文艺精品,切实解决有数量无质量,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要不断推进艺术创新,以敢为人先的胆识、超越前人的勇气、开拓进取的精神,大力推进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原创能力,探索新的艺术境界。要鼓励文艺创作的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多样化,拓展艺术表现空间、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努力增强文艺作品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鼓励和引导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善于发现和培养富有才情和潜力的网络文艺青年,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拓展文艺创作空间。
(四)坚持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文艺作品,首要的是一定要有社会效益。要引导全省文艺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独立思想品格、高尚道德情操和高雅艺术品位,拒绝做市场的奴隶,使作品的社会价值不断得到体现。恪守艺术良知,克服浮躁心态,在创作上沉得住气、留得住风骨、守得住底线,精雕细琢,反复打磨,保持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使文艺作品更好地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要通过多种方式开拓市场,广泛推介弘扬主流价值的作品,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推动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不断形成我省文艺创作生产的良好氛围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宣传文化战线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首要政治责任。我们要抓紧安排,全面覆盖,领导带头,突出重点,不断形成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的深厚氛围,并以实际行动推动我省文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要精心组织学习讲话精神的宣传活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刊发理论评论、新闻综述、专访、通讯等文章,全面深入宣传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宣传讲话精神。全省宣传文化战线要通过举办学习座谈、理论研讨、学习培训等,引导全省宣传文化战线干部职工和文艺工作者,深刻领会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深刻领会文艺工作在全党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做好文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认真做好我省文艺创作生产规划。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要围绕“中国梦”、“丝绸之路”、“三区”建设等重大主题,聚焦青海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着眼策划、储备一批充分彰显时代精神、富有青海特色,满足各族人民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项目。围绕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青海文化格局,重点策划、组织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现实题材的文艺精品项目,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三)重视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要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文学杂志、党报党刊,要开设文艺评论专栏,就重大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进行集中评论和引导。要倡导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风气,倡导与人为善、以理服人的风气,科学分析文艺现象,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引导形成健康理性的评论氛围,促使评论发挥正向能量。建立健全文艺评论人才库,培养扶持青年文艺评论人才,打造文艺评论新军。
(四)推动优秀文艺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全省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大力营造培育德艺双馨艺术家的良好环境,大力营造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学习培训、锻炼成才的机制平台,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考察交流、作品研讨推介等多种方式跟踪培养,持续扶持,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用事业、用真情、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吉狄马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