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理论版聚焦:中国理论何以自信(3)
中国理论升华了中华民族的理想社会追求、独特发展理念、治国理政智慧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当代凝聚
一般来说,新理论的产生需具备三个条件: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理论创造。中国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这样,它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正是这一历史渊源,为中国理论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重要论述虽然指的是中国道路,但同样适用于中国理论。因为中国理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中的一个方面,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反映,从理论上把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内容包含在其内。
中国理论寄托着中华民族从久远年代起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寻。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中华民族从久远年代起,就一直在憧憬和追寻着富裕和谐的理想社会,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礼记》中有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体现着农耕文明中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想象。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大都包含对“等贵贱,均贫富”的渴望。康有为撰写的《大同书》,吸取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了详细描写。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和追求。由此也可说明,为什么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旨归的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后,能够迅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我们不割断历史就能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其理论成果体现了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中国理论体现着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的独特道路和基本特征。中国理论是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对于中国理论的民族特色,可从中华文明的特质中去把握。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民族特色。它是中国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推进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凝聚和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这一古老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从未中断。虽然其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走过的道路也充满着曲折和艰辛,但是这条文明之路走通了。这条道路和这个文明,深深地打上了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奋斗的历史印记:不论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构成,还是“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以及“重仁爱、讲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等,都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独有特征。而所有这些,经过历史的传承都已融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反映为中国理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理论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治国理政的高超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理论中的许多思想均可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又在中国理论中得到新的升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在治国理政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我国先人非常重视国家治理,历朝历代都注意总结和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智慧。毛泽东同志善于结合现实来阐释古老智慧,用“实事求是”这一古语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成为典范之举。邓小平同志用“小康社会”来标志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精准而符合民族认同。江泽民同志运用古诗词来阐述廉政的道理,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都体现了中华智慧。习近平同志在阐述治国理政思想时,大量引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格言警句和思想理念,并使之上升到时代的高度。
在新的时代,中国理论将引领中国迈向光明的未来,续写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新篇章。中华文明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它具有顽强和充沛的生命力,不仅要在新的时代延续历史的生命,而且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辉煌。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苍劲有力,在迎接新的挑战中更加生机勃勃,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理论作为这棵大树上最灿烂的新花,展现着古老大树新的风貌,也必将在这棵大树上结出自己丰硕的果实。
——刘建军(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人民日报》,201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