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革故鼎新,浚通教育水脉

30.12.2015  10:34

  一个好教师,是学生一生的幸运;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则可以让无数人都成为幸运儿。

  智者说,经济决定今天,教育决定未来。教育领域的蝴蝶振翅,牵动无数人的心弦。回看即将成为历史的2015年,高考改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普及高中教育……一个个词符串在一起,构成教育改革的年度记忆,也终将沉淀为历史的河床,化作时代进步的见证。

  这一年,“向下的目光”更加坚毅。彝族小姑娘木苦依五木写下“最悲伤作文”,云南洱源乡村教师杨金元“一师一校一辈子”的故事,令无数人感慨。6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和330万乡村教师的境况如何,事关个体命运的荣枯,更关系全面小康的然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教师的回信中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乡村教师国家支持计划的颁行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推出,给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注入信心和定力,让农家子弟的心底洒满阳光。

  “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年初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哥哥孙少安这样对弟弟孙少平说。教育是基于公平的事业,个人奋斗是生命尊严的基石,对教育公平的捍卫是这块基石下面的地基。消融阶层固化的坚冰,是教育事业在知识更新、道德赓续、立德树人之外的重要使命,也是今天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点亮乡村教育的灯火,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前路漫漫,不容懈怠。

  这一年,“向上的追求”不断开拓。屠呦呦实现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大师的沉潜精神备受推崇;“科学精神要在文化上深入人心”,将人们的思考带入教育的深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彰显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大国雄心;而知名高等学府间的招生“互掐”,引来对大学舍本逐末、浮躁短视的批评……对科学精神、大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热议,也把教育带入一个新的层面。

  教育公平关系发展正义,教育质量关系国家竞争力。当下的教育如何,直接决定着未来数十年中国的精神水准和社会面貌。有学者指出,中国发展正加速从“人口红利期”过渡到“教育红利期”,人力资源红利将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由此而言,教育改革不仅要有抵达社会公平的大众关怀,也不能失却开拓知识边疆的创新精神。如何借由改革松绑高等教育和科研,如何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仍是牵动人心的教育命题。

  “教育即生长”。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唤醒灵魂深处更高贵的自我,是比成绩、成才、成功更为深邃的教育目标。从复旦投毒案的尘埃落定,到大学生猎捕售卖燕隼一审被判刑10年半,再到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生命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为改革提出了新任务。舆论场里对成功标准和教育本质的探讨,也暗合着教育改革的风向。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让“人才”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才能给年轻人更多职业想象空间。无论时代行进到哪里,都不应忘记教育初心之所在,不应放松对教育价值的坚守。

  教育是社会的水脉,也是文明的命脉,欲脉路通达,改革是关键之招。一个好教师,是学生一生的幸运;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则可以让无数人都成为“幸运儿”。面对城乡教育差距、校际教育资源不均、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改革要精准发力、补齐短板,要呼应民意、共享发展。也要看到,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发展问题,教育一域的改革,离不开户籍制度、财政分配等多个领域改革的配合。我们对教育充满希冀,更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教育改革不能躁进,世道人心不能盲动,教育发展不能短视。

  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必能给人以面向未来的信心。我们期待,在聚焦底层、直指人心的改革托举下,教育可以增强社会文化资本的活力因子,让每一个孩子在获得充盈心灵、健全人格的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改写命运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