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这种生物的如厕简史

08.10.2015  13:35

微信公众号:利维坦(liweitan2014)

利维坦按:我一直觉得日本的马桶文化已经发展到极致了,去东京蹲大号,环境卫生自然好到极致,卫洗丽冲完、烘干下体,旁边一个按钮让我产生了好奇,按下去,原来是为了掩盖人们大号时发出尴尬声音的流水和鸟鸣声……(到九州岛的郊外,厕所虽然没有卫洗丽,但也是非常卫生的蹲坑儿)这么一个国家,还有什么发明能够填充进去吗?难怪自杀率高,实在是想无所想了……

说到排便的方法,在中国,有些实在是因为迫不得已,因为在很多地方要么是找不到厕所,要么是厕所比外面野地还脏……所以“野放”在所难免。另外,南方农村我不知道,北方很多偏远地区现在还在使用“平衡的艺术”中的那种粪坑,冬天还好,夏天从气味上来说就比较狂野了(如果不是拉屎,每年各位也可以脑补一下北京马拉松选手途中尿尿的选择场所)。

一城之民,惟身体健康方能创造财富。而倘若身体的排泄物处置不当,不仅一民,一城恐怕都要遭殃。让人不堪的是,发达地区大部分人身下的这些一冲便可了事的方便之物,对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地球上的同类来说,还并非那么触手可及。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未来的四年中,全球仍将有27亿人缺少基础卫生设施。诸如腹泻、霍乱、痢疾、伤寒、甲肝等等,都从污水中流向千家万户。而在全球范围内,对五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腹泻是仅次于肺炎的二号杀手。

而区区马桶,便可以避免大部分的死亡。如何正确处理粪便,在大多数人看来,虽然只是区区小事,但纠缠不清并让之困难重重的,却牵扯到了贫穷、政治和歧视如此大事。

纵观历史,凡城市之崛起,从其基建至蔚为大观之伟业中,卓有成效的卫生系统常常是居功甚伟,却乏人称颂。而这一切,正是从一个蹲坑发展成一间茅房开始的。

人有三急: 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随处方便——这种陋习有卫生专家名之曰“野放”。

古厕:古罗马的建筑师对卫生的重要性颇有心得,他们知道不要让粪便污染了水源。在意大利罗马城外的奥斯蒂亚·安梯卡古城里, 厕所的下面就是排污水的管道。

留心脚下: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卫生工程还是相对落后的。英国哈德利古堡墙外的这些漏斗样的孔,可不会漏出什么好东西,因为它们连着的,就是城堡里的厕所……

平衡的艺术:就算是这么简陋的茅房,也可以做到卫生,只要选址得当,妥善维护就可以了(没有蹲过这个的,显然属于虚度人生)。

脏活儿: 如果没有通畅的排污管道,要想处理厕所里越堆越高的肥料,只有天天清理,要么隔三差五的请之出瓮。在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就有这样的“蛙人”在粪池里做如是工作。

1596年,当伊丽莎白一世的教子,约翰·哈灵顿公爵发表了一本名叫《阿贾克斯变形记》的书,在里面他描述了一种新型的水厕:一个位于高处的蓄水箱,它下方有一根细管道,当阀门被打开之后可以供水通过。

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康明斯才发明了一种安装在便池下以防止臭味散出的S型管道。到了18世纪末,可冲洗的厕所以及成为了主流。

维多利亚厕具:到了19世纪,城市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类似现代抽水马桶的便器渐受欢迎。诸如水阀(能避免下水道的臭气扩散到屋内)和马蹄弯头(可以减少阻塞)之类的设计发明让抽水马桶更具魅力。

高科技厕所: 厕所仍在与时俱进。 1980年日本一家公司将其产品“卫洗丽”(Washlet)带进了千家万户,这种全自动马桶采用喷射温水的方式洗净肛门/尿道口附近,取代了人们对厕纸的依赖,而厕纸正是手指沾菌的万恶之源。

高飞厕所: 就算哪一天,人们把城市建到了太空,清理粪便仍是一个问题。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失重;没有引力的马桶,就会让屎尿横流,漫空飞舞。而我们看到的这个来自美国退役航天飞机的一个马桶,则用风扇造就引力,将屎尿吸入密闭的容器内,可谓风扇一转,屎尿无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