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媒体行:25亿元让湟水河恢复清澈的容颜
湟水河,穿西宁城而过,养育了青海约60%的人口,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湟水河的清澈与否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多年来,我省对湟水河的治理一直没有停止,目前已累计投资25亿元。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多年努力,湟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
建人工湿地净化水质
位于西宁东出口的湟水河边,一块占地面积135亩的土地引人注目。这是建设中的西宁宁湖人工湿地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工程。这块人工湿地,今后不仅能成为西宁的一大人文景观,其更大意义是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
通过效果图看到,西宁宁湖湿地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即一块潜流人工湿地和两块表流人工湿地。湿地的用水通过管道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引出后,先进入潜流湿地利用,而后通过表流湿地,汇入湟水河。自然潜流的水,从地下渗出后,经过地面上植物吸收后,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西宁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张全录说,国家对湟水河水质检测项目总共有二十几项,这当中如果其中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个项目检测都不过关。经过检测发现,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尾水氨氮、总磷超标,而这些化学元素恰恰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因此,在湿地要种植芦苇、香蒲等根系发达的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最终起到降解水中氨氮、总磷超标的目的。
而这一说法,已在海东市乐都区建成的湟水流域人工湿地得到论证。位于乐都区碾伯镇东岗村紧靠湟水河边的一块滩地上长满密密麻麻的芦苇,一片低矮的草地上有渗水在波动,给人一种步入湿地的感觉。
这块占地面积1.4公顷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示范项目,主要处理对象为乐都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负责实施项目的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博士祁彪介绍,这个项目首次在高寒地区实施,通过潜流人工湿地和表流人工湿地技术,最终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项目建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检测,发现出水口的水质达到国家四类水的标准,可以说,这个项目为实现我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进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解决途径。
提标改造工程改善水质
在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车间内,经过生物处理、絮凝沉淀、沙滤等几道工序后,原先入网的污水变得很透明,清澈如自来水。随行的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副厂长高车基说,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集中处理的污水主要来自西宁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污水3.5万吨。处理后的污水,经过两道工序运用到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城市景观绿化用水和工业企业用水。
“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是西宁市第一个中水回用项目,也就是将收集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变成再生水,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高车基说。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的建成,不仅减轻了西宁第三污水处理厂的排污水负担,而且每年还节约自来水1160万吨,对改善湟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与西宁市第一再生水厂相邻的是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由于建设年份久,设计排放标准低,基本上无脱磷脱氮等功能。而新实施的提标改造工程里,新增了曝气池和紫外线消毒设备。也就是污水进入曝气池后,经过一种叫土壤菌特殊的生化特性和污水处理原理,最终达到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高效去除目的。经过生物处理和紫外线消毒后的污水,透明度极高,能看到80厘米深的牛腿柱。
企业内部消化污水
湟水河全长349公里,沿途有许多重工业企业。以前,这些工业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湟水河,造成湟水河严重污染。为加强工业企业废水的深度治理,我省强化源头控制,全面提高工业废水处理标准,并专项整治涉水工业企业污水管网,使得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1年,随着日处理能力两万吨的综合污水处理中心的建成,使得西宁特钢结束了对湟水河排放废水的历史。这个废水处理中心将西宁特钢所有的管道污水合流在一起,然后经过浓缩、脱水工艺后,又全部回到原料厂就地消化,实现了中水的100%回用。
目前,像西宁特钢一样,企业自建污水处理中心的不在少数。除了企业花大力气治理废水外,我省已对沿湟水河流域的16家涉水企业按照行业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要求实行限期治理,也提出提高废水处理标准和能力。目前,13家已完工,年底16家可全部建成,预计新增日废水深度处理能力将达到3万吨。
“湟水河污染治理工作从2010年开始,在三年多时间里,投入资金累计达到25亿元,集中实施了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治理工程。”省环境保护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吴向培说,“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湟水河出省境国控面民和桥水质达标率达到80%,比去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随着湟水河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湟水河的水质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