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留住你?基层群众健康的“守护人”
2016年01月21日 来源: 基层卫生处
对平安县古城乡新庄尔村的村医马应海来说,现在的生活有点忙——刚参加完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技能培训班,紧接着要赶回村里回访一下有慢性病的村民,村卫生室里,从早到晚都有病人……
今年33岁的马应海毕业于青海大学医学院,是我省为数不多的一名大学生村医。新庄尔村的村民们都很信任他,无论大病小病都找他。大家说,“马大夫是专门学医的大学生,他给我们看病,是我们的幸事!”可也有不少人担忧,“人家是大学生,能长久呆在我们这个小村子里嘛?”
村民随口闲聊的几句话其实道出了基层群众对村医的期盼。城市里的大医院多一位名医不算什么,乡村卫生室多一位医术医德俱佳的医生,对于广大农牧民群众而言,就是一件幸事!
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破
植根于广大农村的卫生工作者,承担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等基本医疗服务。
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我省现有村卫生室4270所,乡村医生6992名。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占59.26%,其中大学、大专、中专分别占1.02%、11.61%和46.63%;在年龄构成上,25岁以下的村医占3.81%,60岁以上的占11.23%;具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占18.01%, 而剩余的81.99%仅具有乡村医生资格。
“多年来,我省的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农牧民,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充分体现了一种济世情怀。”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处长王心阔常年和村医打交道,对他们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很多年轻医生都不愿意当村医,村卫生室后继乏人;一些村医拿着农村的户口,干着医生的活,身份尴尬;不少村医是上世纪70年代培养的赤脚医生,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现在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需要……
“过去很多农牧民不信任村医的医疗水平,即便只是常见的小病,都要去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甚至是省上的大医院去看。”王心阔的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村医是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为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破,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医生队伍,是其重要环节。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的西沟底村卫生室,记者看到,这个村卫生室虽然用房面积只有60平方米,但是却设有诊室、药房、治疗室和观察室,还配备有急救箱、检查床、电压力消毒锅、药柜、体重秤、紫外线消毒灯等诊疗设备以及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
岳文元在西沟底村当了40年的村医,经历过“背着老三样赤脚行医”的他告诉记者,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好,只要身体允许,还希望能干下去。
工作积极性提高了,那么收入、待遇怎么样呢?
“我现在每年能拿到一万五以上,在每个人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给我们村医的就达到30%以上……”岳文元拿着账本给记者计算他的收入。
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关心村医的工作,挂念他们的生活。自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省不断完善农牧区卫生工作各项政策,加大投入,全面落实村医各项待遇。
2011年,出台了《青海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医生职责、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规划设置、完善村医补偿和养老政策等内容,对进一步筑牢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发挥了重要作用。
3年来,全省进行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了乡村医生补助,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探索乡村医生养老,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等工作。全省村医整体素质稳步提高,服务条件显著改善。
给村医再吃“定心丸”
贵德县尕让乡蓆芨滩村的村医牛风英承担着全村310户及附近移民330多户,大约3000多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工作职责。由于人口分散,好多村民家中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除了卫生室的日常工作外,牛风英几乎每天还要带上血压表、血糖仪等,挨家挨户上门建立健康档案、接种疫苗、对慢性病人进行体检、登记等,同时还要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她对记者坦言:“我喜欢村医这个职业,如果我们的后顾之忧能够得到解决和保障,再苦再累我都愿意。”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我省农村慢性病管理、全科疾病诊治、急救转运等医疗需求急速增长,更迫切需要建立起长久有效的医疗体系。而相对城市来说,在艰苦条件下守护着农民健康的乡村医生,更应获得“制度补血”。
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2015年11月,我省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针对我省乡村医生队伍面临的现实问题,对改革乡村医生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和培养政策,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改善乡村医生工作条件,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他们搭建“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的舞台。
“《方案》中提到‘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待遇、建立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贴政策、完善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服务政策’等,给全省村医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李晓东说。
他还认为,“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建立健全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实施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建立违规违纪乡村医生辞退制度”等,能避免乡村卫生服务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调整农村牧区卫生人才队伍结构,逐步实现乡村医生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更重要的是,《方案》提出,“乡镇卫生院补充招录卫生技术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将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驻机构;改善乡村医生工作条件和执业环境”等,拓宽了乡村医生的发展空间,是以制度留人、以待遇留人的良好诠释。
“拿什么留住我们的村医?”
答案其实很简单———给予他们更多关怀和关注,给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更多倾斜和投入,如此,才能让村医甘当广大农牧民群众健康的“守护人”。
(摘自2016年1月19日《青海日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