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为健身花了多少钱?
青海新闻网讯
近年来,体育消费、强身健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风潮正劲。“花钱买健康”,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新潮休闲消费方式,正在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体育消费意愿明显提升
兜里100元钱,吃饭?看电影?还是去运动?这是很多消费者经常要面对的选择。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健康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出汗”。
想运动,先要有装备。在运动装备市场,无论是哪个运动项目,都能找到细分的对应产品。尤其是如今的运动服装,融合了材料科技和时尚元素,备受人们喜爱。在省城各大商场运动装备专柜、运动品牌专卖店,总是人来人往。记者在一家户外用品店了解到,一双徒步鞋价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还有冲锋衣、登山外套、速干裤、头巾、登山杖等户外装备,这些产品四季热销。
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商业性健身俱乐部近两年在西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角落。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省城大多数健身房年卡费用在1500元至3000元。严之言在企业工作,平时坐的时间比较多,20多岁的他已经有了“啤酒肚”,今年3月,他和同事在单位附近新开的健身房办了卡,每周去两三次。“和健康相比,我觉得多花一些钱是值得的。”严之言说。
加入健身行列的成员几乎囊括了各行各业。记者走访了多家健身俱乐部看到,在瑜伽、健美操练习区,随着音乐舞动的清一色都是女性,而男士们大都在器械训练区,和杠铃、哑铃等器械较劲。减肥、塑形、排解压力、锻炼身体,大部分健身者在采访中说,这是为了健身。
要实物更要服务
更有一些资深的健身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自娱自乐,对运动的追求越来越专业,体育消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体育消费对象逐渐从运动鞋、服装等实物型消费向注重体验、满足幸福感的多元化服务型消费升级。
34岁的西宁市民庞建清是个羽毛球爱好者,去年他找了一名私人教练,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技能。“平常参加的比赛也特别多,找教练学习,一是提高自己的羽毛球水平,二是掌握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庞建清说。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波助澜下,民众的体育需求得到更仔细的区分和匹配。爱好运动的西宁市民杨旭峰告诉记者,他前不久刚刚购买了运动智能手环,用于监测心率等生理指标,还在一款APP上购买了健身指导、健身计划、训练课程。“健身时间长了之后,需求就更高了,花钱享受更好的服务吧。”他说。
参加商业性体育活动、比赛,也成为一大潮流。无论是我省如火如荼举办的各种彩色跑等路跑比赛,还是登山、滑雪、野营等小众项目的训练营,都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青少年体育消费异军突起
近两年,我省跆拳道、棋类、球类、舞蹈类培训异常火热,消费主力军就是青少年。在各种课外辅导班,运动类课程几乎成为家长报班的标配,尤其在寒暑假,火爆程度丝毫不输给文化课补习班。
在省城上初一的赵思铭参加了足球培训。他的父亲算了一笔账,除去培训费用,还要购买球鞋、球衣等装备,另外周末参加培训还要家长接送,这其中又有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但赵思铭的父亲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让他练习足球,主要目的就是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培养团结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不是说一定要成为职业球员。”
赵思铭父亲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体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独生子女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性格培养大有好处,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追求。
“以前,学生的寒暑假大多都要泡在各种补习班里,现在家长、学校都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假期布置的功课也更加合理。孩子有闲暇时间,此时家长就会考虑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充实的假期,体育锻炼自然比宅在家里打游戏更符合家长的需求。”华元跆拳道训练馆负责人朱景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