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报刊亭,何去何从?

25.02.2016  11:07

  报刊亭,这些遍布在城市街头巷尾的“小绿屋”,看似不起眼,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它是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书香社会的一个标志,蕴含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文化情感。然而,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曾经作为城市风景的报刊亭却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在人们阅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未来的命运会怎样?今后该何去何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报刊亭的经营困境

  初春时节,寒风依旧凛冽。清晨7时,任小雪睡眼婆娑地打开报刊亭的卷帘门,开始整理报刊的摆放,打扫周围的卫生,准备一天的经营。放眼望去,在不足4平方米报刊亭内,不仅摆放着各类报刊杂志,售货栏上还放着各种饮料、小吃、香烟、电话充值卡等,门口还放着多种儿童玩具和生活用品,俨然一个小型杂货铺。这,基本就是目前西宁市所有报刊亭的面貌——报刊亭兼小卖店。

  任小雪指着报刊亭里摆放的一摞《三联生活周刊》说:“你看看,这星期连五本都没卖出去,换成以前,每个星期至少要卖出二三十本。如果平常不卖点其他商品,光靠销售报纸和杂志的收入,根本赚不了钱。”除了很难卖动杂志,报纸的销售也进入了“严冬时期”——一直十分畅销的《西海都市报》、《西宁晚报》现在每天只能卖出四五份,《参考消息》最多销售两三份,《良友》杂志一份也没卖出去……

  黄河路公交车站旁的一家报刊亭,今年46岁的张学保已经经营了5年,“现在报刊生意不好做啦,有些杂志也不敢多进,很多过期报刊只能降价处理,有的时候还得砸在自己手里。不只是报刊销售不景气,这两年因为网上充值的便利,就连手机充值卡这种业务也受到影响。”在记者采访的半小时内,张学保接待的都是来买饮料、口香糖的顾客。直到中午12点多,才有位顾客过来买了本《马步芳传》。“卖一本就少一本,否则我只能做赔本买卖了。”把书递给顾客后,张学保如释重负地抿嘴一笑。

  在省城各大报刊亭,这不只是张学保一人所遭遇的尴尬和无奈。

  记者走访省城市区10多个报刊亭,除了大十字、西门等特别热闹的几处地段外,其余经营状况大多不为乐观。有的报刊亭门口甚至摆起了烤肠、日用品等各色小摊。一位经营者说,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报纸杂志的销量锐减,买报刊阅读的大多局限于中老年人群和中小学生,报刊亭的效益大不如前。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报刊亭只能开展副业,有的报刊亭甚至打算开展卖早餐的业务以增加收入。

  不少报刊亭经营业主反映,他们早上六七点钟开张,一直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一天10多个小时守着,一年辛苦下来,夏季每月收入能达3000-4000元左右,冬季收入只能达到1500-2000元左右。“这两年的生意比前些年差太多,基本上大家都是维持生计。”位于纸坊街车站的一家报刊亭,今年65岁的申明是省城市区入行最早的报刊亭经营者之一,经营报刊亭已有20多年。他说,现在经营报刊亭生存之路举步维艰,目前在这个行业里像他这样还在坚持的人已经很少了,不少人已经转行。

  据了解,目前西宁市共有190个报刊亭,大多分布在城市公交站旁边,其中遍布在主城区公交站的146个报刊亭由青海博大商贸有限公司负责管理,相对偏远地段的44个报刊亭由西宁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

   报刊亭的前身今世

  报刊亭,这个承载了几代人文化情感的传播平台,从当初单一的报刊亭到如今的“多功能”报刊亭,从自身的变化过程中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今年60岁的李明,是报刊亭发展演变的见证者,前不久刚从高校退休,比起“掌中宝”的手机和电子书,李明更喜欢纸质媒体。 “我每天读书看报,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了,老伴也喜欢看报,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还会剪下来收集,文学的、生活的、历史的,每一类剪报都有相应的册子归类,时常翻翻,感觉很有收获。”说起记忆里的报刊亭,李明兴致颇高,十几年前报刊亭曾是一道靓丽而又红火的城市风景线。那时茶余饭后,人们总会到报刊亭里挑选心仪的报纸和杂志,小小的报刊亭常常挤满了来来往往的行人。经过报刊亭时,很多人都不由地停下脚步,往里面瞄上几眼,时间久了,常常相遇于报刊亭购买书刊的人们就成了志同道合的“报友”,大家拿着报纸相互交流最近的热门话题,有时还拉拉家常,那样的记忆温暖而又美好。

  “如今想要在省城买到心仪的报纸可不简单了,首先你需要和就近的报刊亭提前付款‘预定’,这样你才有机会如期拿到报纸。”李明不禁有些怅然。

  “以前上下班途中,买一份报纸读一读,曾是许多人的习惯,如今类似这样的习惯和景象,似乎只能出现在回忆中。”家住大十字的“70后”市民王小丽回忆。十年前,报刊亭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在她家楼下就坐落着一个绿色的报刊亭,虽然这家报刊亭换了很多经营者,但是每一期的《看天下》她是必定要去买的。那时候,每当杂志要来时,她心里就充满期待,到日子就往报刊亭跑。可现在,她几乎不去报刊亭买杂志了,“现在的网络那么发达,大家都去上网看新闻了,省时省钱,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很多杂志都可以免费下载。”

  “80后”王晓倩是一个热衷时尚杂志的“发烧友”,家里的书柜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杂志,《米娜》《昕薇》之类的杂志都是她的最爱。“我从上大学起就喜欢这些杂志,虽然现在可以网上电子阅览,但是这么多年,到报刊亭去购买这些杂志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起和报刊亭的渊源,王晓倩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几乎每天都会帮爸爸到楼下的报刊亭买报纸,不知不觉,自己也开始有了每天看报的习惯,到现在依旧如此。对于王晓倩来说,报刊亭是一种难忘的童年记忆。

  “90后”山雅楠是个文学爱好者,大学时期就在校报负责编辑工作,刚参加工作的她还是依旧坚持写作,不过她只是通过电子图书报刊来接受外界的“思想声音”。她的弟弟山皓明是个标准的“00后”,对漫画以及网络小说也十分爱好,姐弟俩的阅读模式基本属于“在线阅读”,报刊亭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报刊亭的未来之路

  在记者的走访过程中,无论是报刊亭的经营者还是阅读者一致认为,新媒体强势崛起、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寒冬”加剧,都是报刊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去各大新闻门户网站浏览新闻,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及时了解信息。

  遭遇日渐冷清的报刊亭,其未来发展之路又在何方?

  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李广斌教授说: “在快餐式阅读风行的当下,人们更需沉下心来认真读书看报,充实自己的心灵,如果在一个城市连买份报纸杂志都不方便,那么起码的文化底蕴就无从谈起。所以应该进一步明确报刊亭的功能定位,将其与公共服务拓展、传播城市文化发展等统筹起来,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容纳各种文化服务的报刊文化亭。”

  李广斌告诉记者,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报刊亭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此同时,多样化的经营策略,也赋予报刊亭更多便民、惠民的服务功能,这些都是不该被忽视的。在报刊亭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引导书报亭搞多种经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群众。例如,可以借鉴外省其他城市的做法,在书报亭配上Wifi服务、增加充电、接收快递、引入公共事业费代收代缴、卡类充值、文化票务等便民服务,还可以逐渐把书报亭打造成公共信息、政务信息、便民信息、商业信息的发布平台。既使书报亭的经营焕发出生机,又极大地方便群众,服务社会。

  “报刊亭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性公共服务,其外部性决定了政府是提供主体。因此,公共服务就是对市场失灵的弥补。事实上,报刊亭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市民了解信息,方便人们‘采购’精神食粮。发展报刊亭也有利于培育城市的文化气息,因为城市不能简单靠钢筋水泥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留住书报亭就是留住对文化的感情,尤其是在中央要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将报刊亭打造成智能报刊亭、文化报刊亭或许可以成为报刊亭升级改造的一个发展方向。”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王霞说。(魏爽)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