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柴达木缘何选择了福牛?

14.12.2017  15:30

  三年前,在初次走进柴达木的西行列车上,便已听到了柴达木福牛的名字,就像在我省一经说起循环经济,不觉间便与瀚海戈壁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连接在一起。

  一头牛,何以闯出了这么大的名头;柴达木,缘何选择了福牛为现代畜牧业提供支撑?

  细细琢磨,在一个资源大州发展循环经济,是为将资源“吃干榨净”;在一个沙化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域广栽枸杞,是为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发展“沙产业”;而今对柴达木福牛的选择,是为了打破桎梏、提质增效……海西的系列动作,皆与“走好绿色路”、“算好绿色账”、“打好绿色牌”的生态文明风潮息息相关。

  柴达木福牛,因为搭乘了绿色生态的时代快车,其发展的步履才得以脚下生风。

   高科技助力“补短板”,柴达木福牛发力奋蹄

  2013年被列为“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2015年被中国牛业协会评为“中国十大好食材”之一;2017年被评为“粤港澳餐饮业唯一推荐青海牛肉驰名品牌”……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在“十二五”期间被海西列为“两个百亿元”项目其中之一的柴达木福牛产业,因为高科技的助力,已做得风生水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在福牛产业的鲜活实践中再次得到验证。

  从国家到省州的“牛精英”团队,共同为福牛产业支招出策;自上而下的职能部门倾斜助力,在平衡草畜、保护生态、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等理念搭起的“牛平台”上,福牛担起了海西由传统畜牧业迈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的主角。

  “福牛产业发展之快,其中不乏倒逼因素,海西传统畜牧业的模式,已严重制约海西发展现代畜业的步伐,只有实现突破和创新,通过提质上档,才能为海西生态畜牧业发展拓展出新空间。”海西州州长孟海就福牛产业发展如是说。

  “柴达木福牛聚合了三个品种优良基因,在青海高原纯净无污染的环境中繁育出来,是海拔3000米以上有突破进展的高原肉牛产品。集自身基因、生态环境与高海拔三大优势,成就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肉牛产业发展的柴达木福牛产业。”海西州农牧局调研员生柏说出了福牛借梯而上的优势。

  马玉林作为柴达木肉牛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带头人,在四年多带着团队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丰厚的积淀。他说,以福牛为核心,应用牦牛远缘轮回杂交技术繁育出了高端商品肉牛。通过柴达木肉牛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由此形成了高原商品肉牛生产体系,也为牦牛资源的创新利用开辟了新途。

  “在实验中,我们创制了牦牛与柴达木黄牛杂交形成的福牛母牛群,再以安格斯肉牛做终端父本,培育出了柴达木福牛。福牛出生时平均体重就达20多公斤,24个月平均体重达600多公斤,是往常品种同龄个体重量的2至3倍。而且福牛因为生长快,肉质好、适应性强,更适宜在农牧区广泛饲养,助农牧民增收。”海西州畜牧兽医站高级畜牧师扎西单玛亮出了柴达木福牛的核心“档案”。

   绿色生态为福牛塑出硬品牌,结伴而来的是“身价倍增”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和“吃得放心”的不断追逐,“健康中国”和“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柴达木福牛挥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生逢其时,大走“牛”运。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形成了海西多类型的草山牧场,也为福牛提供了纯净无污染的丰厚食源。福牛的应运而生,在为草山牧场卸去重负的同时,带动了海西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转型。饲草产业沿阶而上,农区和半农区通过草产业和农作物秸秆开发相互融合,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水源涵养能力也得以有效提升。

  走绿色路,书写了绿色篇章。“柴达木福牛因为生长在生态环保的环境里,这无形中加大了它的附加值,经农业部专家鉴定,福牛诸项指标现均达到6A标准,对我国高档牦牛肉而言,柴达木福牛填补了一项空白。”北京华牛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子昂对福牛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因为健全和完善了质量控制和跟踪追溯体系,福牛肉雪花肉形成稳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等成分均达到了世界高端牛肉标准。据有关权威机构检测认定,福牛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0%—24%。

  生产高档“雪花牛肉”不仅在于基因选择,而是将质量保障贯穿在涵盖饲料、屠宰、分割、冷藏等各个环节。目前,福牛已实现从出生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许尚忠认为,柴达木福牛适应性强、肉质好、生长周期短,是柴达木盆地的独创,福牛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的地位不可复制。

  柴达木福牛借助已经注册的商标和标志,在不断向外推介中形成了自身绿色生态的品牌,并以与这一品牌匹配的“身价”,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占据了发展空间。

  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福牛产业让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更重要的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张扬了自身的优势,在一个欠发达区域,以比较优势融汇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契合点。

   福牛卷起产业革命和创新风潮,其意义更在福牛之外

  权威人士认为,农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非简单地少种点或少养点什么、多种点或多养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要使海西的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深扎根须,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海西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传统畜牧业必须向产品精深化、产业延伸化、价值高端化的方向迈出步伐,脚下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乌兰县金穗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福牛产业的优势,在延伸产业链上先行一步。通过推行“合作社+企业+服务+餐饮”的运营模式,集种草、养牛、肉品安全、餐饮、饲草加工于一体,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格局。

  柴达木福牛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核心产业,集牧草种植、肉牛高效养殖、高中档牛肉生产、生物化学产品研发等技术于一体,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目前开发肉牛饲料四种,饲草料加工企业通过收购精饲料,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饲草,加大了种植业中的饲草种植比例,人工草地比例的扩大,带来了饲草总产量的提升。以草业企业为龙头,以农牧户为主体,引进国内先进的饲草料精深加工技术、设备,把海西草产业带向多元化、深层次、精加工之路。

  福牛产业释放出了巨大潜能。形成了以农牧合作社为基础、高科技为支撑、龙头企业为推动的经营模式,搭建出了高原肉牛产业发展新构架。在产业融合中,从源头生产到终端市场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政府、企业、合作社、农牧户之间分工明确合理、利益联结紧密、运作有序高效的肉牛产业化生产管理机制,常年带动数万农牧民从事标准化种植、养殖,筑起了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的新平台。

  四年间,通过柴达木福牛产业项目的实施,建立了柴达木肉牛生产模式和技术路线。期间增加基础母牛77807头,繁育柴达木福牛12074头,出栏4600头,增加牛肉产量2061.7吨。累计实现新增产值3.3亿元,收益农牧民达3万余人。

  柴达木福牛正以辽阔的八百里瀚海戈壁为背景,挟着“重振柴达木经济雄风”注入的活力,在新时代腾越而来。

   故事传真

  棚栏里的“主角儿”

  初冬的海西大地在时风时雨后,由远及近已蜕成了望不到边际的枯黄,尽管寒意越来越浓,依然有为数不多的牧人赶着牛羊,在枯黄的草丛里游走。一个漫长的冬季已悄然来到瀚海戈壁。

  穿过一段略有些颠簸的公路,身后距离德令哈市区已甩开了十余公里的路程,前方就是德令哈市蓄积乡的界域了。在公路北侧一片前不着村、后不挨庄的开阔地上,昆仑圣牛生态养殖基地的金色招牌,以及它身后一幢幢整齐高大的板式建筑赫然立在眼前。

  一起同行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局的人员用手一指说,这家生态养殖基地是州上最早靠养殖柴达木福牛发展起来的示范点之一。几年发展下来,已滚动成目标不小的规模。这些看上去十分气派的建筑,都是按照标准化建设的高档“牛舍”,在这里“安家”的主角儿就是柴达木福牛。

  刚被从饲草料加工间喊来的理事长张凯,一身工作服上还挂着零星的碎草,“咕咚,咕咚”几口水后,聊起了他和养殖基地的弟兄们与柴达木福牛结缘的经过。

  40多岁的张凯以前是一家农垦单位的职工,公司改制后,张凯和同在一个单位的几名同事,没有拿走“一次性买断”的资金,而是把“家底”也翻腾出来,折成股份合资建起了以养牛为主的专业养殖合作社。创建之初也只是养殖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不曾想,力气没少下,苦没少吃,因为走的是传统养殖的路子,牦牛和黄牛的市场价格离张凯他们的期望相去太远,一度眼看前路迷茫。

  恰在此时,在州上以科技为支撑繁育的柴达木福牛闯进了张凯等人的视野,而且州上拿出技术和配套资金鼓励养殖户从事福牛养殖,身后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技术保障,张凯打定心思在柴达木福牛养殖上搏一把。

  张凯搏到了点子上。因为福牛是精中选优的良种,以舍饲养殖为主,这既舍去了漫山放牧的繁琐和艰辛,不必再为牛群提供相当规模的草场大费周折,更主要的是福牛的成长周期短,与牦牛比,投入和产出福牛占据了绝对优势,福牛的“身价”也因质优、价优,走俏市场。几年滚雪球般的发展,让张凯和他身后的养殖基地感到前方的路亮堂起来,感到福牛带来的不仅是福音,更是神奇。

  有比较才有鉴别。从养殖基地的一幢幢棚栏里穿行而过,这里既有野性未脱的牦牛,略显温驯的黄牛、身躯高大的安格斯肉牛,更多的是繁育出来的外形健硕、体态厚重的福牛。让人感到似在翻阅福牛繁育谱系的立体图籍。张凯指着一头福牛说,一头两岁多的福牛体重可达2000多斤,一般的牛可就差远了,福牛市场价格高于一般肉牛的数倍之多。

  在扩大养殖规模中,基地带动了周边农牧户流转草场入股进来,草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加入进来的农牧户也定期或不定期为基地打工,一起鼓起了腰包。张凯说,眼看又将要到年终,在养殖基地得到丰厚回报的同时,为入股群众和旗下分散养殖户“分红”的日子也要临近了。

   视点短评

  福牛“牛”在哪儿

  柴达木盆地向来以资源富集赢得了“聚宝盆”之标,并由此带起了整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工业经济的发展,成为我省开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全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同样,海西在竭力“补齐短板”,以生态可持续理念主导农牧业发展之路上,同样取得了斐然成效。柴达木福牛从资源到产品,继而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探索出的是一条集自身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众所周知,辽阔无垠的柴达木盆地因常年干旱少雨,使这里形成了全国的八大沙漠之一,也是全省沙漠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为艰巨的区域。沙漠化土地占全省沙漠面积的75.6%,生态环境的脆弱决定了海西生态保护在全省处于特殊地位。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一方面又要在保护中谋求跨越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西结合自身畜牧业发展实际,创新理念,打破瓶颈,跨过“门槛”,以高科技为畜牧业发展注入活力,在挣脱传统畜牧业生产的束缚中,以柴达木福牛产业发展为示范,引领海西域内农牧业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和提质高效的发展之路。

  柴达木福牛产业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牛”在奔上一条“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道路。在海西传统的畜牧业产业结构中,长期形成的是“靠山吃山”、以户为主的饲养模式,长此以往,随着草山难以负重,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势必日益恶化。而仅靠减畜保护环境,又会造成众多农牧民的收入受损。在推动由传统畜牧业迈向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海西以发展柴达木福牛产业化解了这道两难之题,在平衡草畜矛盾、减轻草场压力中,独辟蹊径,通过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既让草山得以休养生息,生态环境得到了切实保护;又紧扣提质增效提升畜产品“身价”,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并让群众从中体会到“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更好发展”。

  柴达木福牛“牛”在发展的后劲。在不断打造品牌,加大推介力度中,福牛已在省外重点区占据了市场,为福牛品牌注入了含金量。尤为重要的是,海西正把福牛产业列为百亿元工程进行精心打造,并逐步向生物化学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以一二产业的融合,汇入海西循环经济的“大河”。

  福牛,正迎着朝阳奔来。(刘法营 韩玮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