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民生蝶变看海北
改革开放如春雨撒遍大地,让海北藏族自治州焕发出勃勃生机。伴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住房,交通,教育,医疗,通讯等民生领域面貌日新月异,海北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不只是设施完善,还有观念更新
海北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今,走进海北州,每个县的学校,都是当地最漂亮、也最瞩目的建筑,在一面面五星红旗的映衬下,教学楼显得格外庄严神圣。宽敞平坦的操场上,运动器材应有尽有,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叫人眼前一亮,粉笔灰飞扬的时代早已过去……
祁连县民族中学,以前就是个“帐房学校”,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旧貌换新颜。现年53岁的托娃老师,1985年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祁连县民族中学执教,已从事教育工作33年。回想起当时自己上学时的情形,托娃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大家都吃不饱肚子。
“我们上学时,很多同学都因吃不饱半途而废了,能坚持下来的,后来都有了工作,走出了大山。”向记者谈起他初到民族中学的情形时,托娃老师感慨万千:“当时民族中学的校舍全部都是土坯房。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窗户用塑料布遮挡,外面北风呼啸,里面师生瑟瑟发抖。坑坑洼洼的地面,需要捡石头垫桌凳维持平稳。师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是家常便饭,劣质墨汁涂刷而成的木制黑板,粉笔书写后,没多久又要再次刷黑才能使用。”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的教学方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1年秋季,祁连县民族中学整体搬迁至祁连县新城区健康路东侧,占地面积81245平方米,新建多媒体教室、平整的操场、图书室、食堂等完善了校园基础设施,不仅如此,学生们还有了免费的营养午餐。
2018年9月18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寄宿制小学的30名学生启程赴京参加“北京探索营”,这是该校第四批也是门源县组织的第14次学生参加“行走的课堂”拓展营——走出大山看世界的公益活动,从2015年至今共有669名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和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参加。
在青海格桑花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同时为了做好门源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教育局积极创新,想方设法筹措资金200余万元,积极组织学生赴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合肥、苏州、济南、镇江、威海、西宁等地开展了中小学生“行走的课堂”拓展营活动。
每到一处他们都和当地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著名旅游景点,向当地孩子宣传美丽的家乡,进行才艺展示……活动的参加,让学生们体验了都市的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激发了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情怀,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团队合作探索的能力,是难得的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这理想而付诸实际行动,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为理想而拼搏,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行走的课堂’的开展,在我们山区的孩子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假以时日,这颗种子定然会生根发芽,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门源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苏兴汉激动地说。
据海北州教育局局长阿生福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北州只有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中心小学设有1个幼稚班。改革开放后,学前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城镇设立公办幼儿园,乡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学前教育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从2015年开始,省上实施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有效解决了幼教师资不足的问题,海北州学前教育得到空前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州设幼儿园156所,教职工1061人,在园(班)幼儿1048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5%。
医疗:不只是硬件改善,还有管理加强
现年70岁,家住门源县东川镇尕牧龙下村的苏清芳,患有风湿关节炎,每隔上一段时间,都要到东川镇中心卫生院做理疗,九天一个疗程,效果非常不错。那天,治疗结束后,苏清芳和治疗室内的人聊了起来,大家都说现在的乡镇,还有村里的医院都修得太好了,别说是四十年前,就是十几年前,大家看病都不会到乡镇的医院里来。“小病吃点药就行,大病有钱就去西宁了。”苏清芳说道,“以前的条件跟现在没法比,现在的社会太发达了,啥都好!”
从以前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现在的B超、血气分析仪,彩超等等,仪器档次的不断提升,充分证明了医疗卫生的提质改善。说到医疗卫生的变化,从小跟着父亲行医,如今在青石嘴镇白土沟村卫生室当医生的马玉林深有感触。
“我父亲以前是村里的老乡医,我从小跟着父亲行医,有22年之久。记得父亲出诊时,背的医疗箱里的东西非常简单,除了普通的感冒药,就一些急救用的心脏药,你看看我们现在的出诊箱,东西很齐全,还配备了急救箱。现在每个村里的卫生室,基本都是新盖的房子,条件也非常好。”马玉林说,除了越来越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现在国家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也非常大,群众的健康意识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刚察县医疗卫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以县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基础的农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互联网加远程诊疗,实现名医专家无缝连接。
高伯是刚察县人民医院的院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来到刚察县工作,到现在已经有34年了,他记得当时医疗环境非常差,医院里都是一排排的平房,病人住院冬天就得要生炉子。现在,从乡镇医院到县级医院硬件设施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每个乡镇都盖起了住院楼,像县医院医技科室从没有心电图,到现在拥有CT、DI、彩超等大型设备,基本上达到了二级甲等医院的条件。
高伯觉得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的不只是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医疗体制改革也有大变化。“我们的现代医院的管理制度,从以前的粗放式的管理,到现在的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在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高伯介绍说,近几年刚察县人民医院,投入了近100多万元,用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医院从原来简单的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发展到现在精细化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对群众看病就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最初的有病看病到治病防病,到现在的全民健康,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海北州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化的县级医院、遍布乡镇的卫生院、标准化的村卫生室、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的群众等,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见证着我省不断推进民生发展的决心和实践。(丁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