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脱贫攻坚,青海按下“快进键”

23.08.2016  14:04

“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十三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把脱贫攻坚摆在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地位,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加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年内计划在38个县的535个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安置2万户、7.8万人;投入资金12.87亿元,实施产业到户项目,覆盖15.8万贫困人口,建设10个扶贫产业园,实施50个村的旅游扶贫项目;安排资金3995万元,实施各类扶贫培训工程……

这是一张令人瞩目的蓝图: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到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把脱贫攻坚摆在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的地位,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核心,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

精准识别,找准“穷根”

—— 16万户、52万人,既是青海的“穷家底”,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去年以来,全省组织近3万名干部深入贫困地区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贫困底数和分布状况,通过“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通过这一套对贫困户把脉问诊的“五看法”和多轮拉网式排查以及数据信息比对,精准识别出16万户、52万贫困人口,并于今年上半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两线合一”。

“通过精准识别,青海六盘山和藏区两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0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162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万户、52万人,这既是青海的‘穷家底’,也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据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介绍。

找准贫困户后,干部驻村帮扶及时跟进,架设起精准扶贫的“管道”。去年十月,我省向全省1622个贫困村每村派驻3至5名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共计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干部7865名,明确10.9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5.4万户贫困户,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双覆盖”。

“不脱贫不摘钩,没有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队伍不撤、干部不换。”这是一项扶贫制度,更是为贫困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

目前,全省已形成脱贫攻坚省负总责、市(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明确了县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的行业责任,对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了“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要明确攻坚责任,任务分解到人,切实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健全完善联点帮扶工作机制,加强扶贫驻村干部管理,切实发挥其“领路人、带头人、贴心人”的作用。

精准帮扶,找对“药方”

——顶层部署,科学谋划,出台“八个一批”“十个专项”“五项机制”织密“保障网”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下,全方位构建了“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组合拳”,落实了精准到户、综合施策的政策要求,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定印发了《青海省贫困攻坚绩效办法(试行)》,将脱贫攻坚权重提高到了70%,强化了考核结果运用。印发《青海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及贫困县摘帽实施方案》,明确了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的6项指标。

建立健全了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各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出台了配套政策,编制实施“十三五”脱贫规划以及各级脱贫规划,作为全省脱贫攻坚战的作战图和路线图。

“俗话说,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穷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要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不能一个方子吃药,必须因地因人制宜。”马丰胜说:“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分类施策。”

与此同时,各地在共性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切合本地实际、具有地方特点的攻坚政策。

刚察县在危房改造政策的基础上,每户再补助2.5万元,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计划贷款2亿元,扶持发展家庭牧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计划贷款8000万元,为贫困村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支持。

杂多县计划筹措整合资金1亿元,成立扶贫开发投资管理公司,将每年收益全部用于扶持贫困家庭;化隆回族自治县出台扶持和激励政策,启动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全力做强拉面经济……

从产业帮扶、教育脱贫到社会救助、民政兜底,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为贫困对象找准了“穷根子”,开对了“药方子”,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省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精准造血,走对“路子”

——打响易地搬迁“当头炮”,实施产业扶贫“重头戏”……精准“坐标”里的多样化扶贫

得益于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今年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作干村全村127户和大河欠村13户贫困群众迎来了“挪穷窝”的历史性机遇。目前新村住房主体已经建成,一座座整齐有序的农家庄廓已初见雏形,预计今年年底,这两个贫困村的140户贫困群众将“搬”进新家园,开启“安居”新生活。

走出作干村,走进连绵群山之间、茫茫草原之上,从河湟谷地,到青南高原,再到柴达木盆地,全省39个贫困区县,处处可以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温度。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发力,向贫困说“不”!切实把“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脱”更加精准落地,同时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金融扶贫、教育培训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方面下大功夫,做大文章,以实现6个贫困县摘帽、400个贫困村退出、11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

截止到目前,全省年度专项“十大工程”陆续启动实施,29个县到户产业项目启动实施,39个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开工建设,36个县507个村的18086户搬迁项目开工建设,162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全部下达到位,各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参与的贫困户信用户评定工作顺利推进,为8.6万户建立了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

炎炎夏日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诺尔布噶琼民族服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忙碌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准备将一批新的产品订单发往西藏。

这所省级扶贫产业园区的建立,不仅帮助玉树的700余人在当地就业,使她们实现了从牧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同时,扶贫产业园的建立,辐射带动了全市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玉树市贫困人口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基地。

我省大部分地区地处干旱山区和高寒牧区,扶贫开发时常“缺钱”“缺能人”“缺技术”。为此我省按照户有产业、村有集体经济、县有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年度脱贫目标,投入资金12.87亿元,建设10个扶贫产业园,实施50个村的旅游扶贫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力有序开展。

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我省易地搬迁工程顺利推进,增收致富产业扶贫力量日益强盛,易地搬迁项目全面启动,“一减七免、十覆盖”医疗精准扶贫措施全面落实,“双百”精准扶贫行动有序推进,15年免费教育启动实施,省级扶贫开发综合信息平台运行在即……脱贫攻坚正由分散式扶贫向集约化、规模化扶贫转变,由以村为单位扶贫向整个片区扶贫转变,由靠政府扶持向发动内力脱贫致富转变。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