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脱贫攻坚,青海跑出“加速度”

17.10.2016  10:39

  顶层统筹下,突出规划引领;扶弱补短下,政策保障得力;层层落实中,强化精准实效……“十三五”开局之年,青海坚持通过“两线合一”精准识别,建好“明白账”;通过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打响易地搬迁“当头炮”;通过实施扶贫产业、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唱好“重头戏”;通过制定“八个一批”、“十个专项”,织密“保障网”;通过派齐派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建强“战斗队”。

  打开脱贫攻坚作战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今年以来,青海站在新高度,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示范到应用,努力配置解贫“金钥匙”,探索解贫“好路子”。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徐徐展开,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高原大地日益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思路怎么变?

   数千名驻村干部当“领跑者”

  “书记是个好人,为我们村做了很多事,大家都想感谢他。”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老村委书记亚马才仁偷偷地把自己积攒下来的1000元现金,塞进“第一书记”张伟手里,用一口并不流利的普通话说:“村里日子艰苦,我们村里没有啥,这点钱你带到县城去买点好吃的。”

  老村委书记的这番话让张伟满眼含泪:“老书记,您说什么呢?我是党和政府派来专门为乡亲们办实事的,村里不脱贫,我就不走,这钱您拿着买点营养品。”

  带思路、引项目、办实事……省卫生计生委员会干部张伟自去年9月份来到直门达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切实为贫困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带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因村派人精准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精心组织,全省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7865名,明确10.9万名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做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双覆盖”。全省精准脱贫干部驻村工作呈现出“响亮开局、全面铺开、逐步深入、效果初显”的态势。

  ——昔日的农家田,种上了绿油油的菜苗,变成了城里人休闲娱乐、体验农耕生活的“开心农场”,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牙合村在驻村工作队的领导下,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昔日只会种青稞为生的牧民,纷纷种起芫根,玉树藏族自治称多县的贫困群众不再“等靠要”,跟着市场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原来只能作为饲料的芫根加工成可以吃的果脯、可以喝的饮料,一时间市场供不应求;

  ——昔日的牧民群众放下牛鞭学知识,贵德县常牧镇都秀村的村民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引导下,走进学堂,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踏上电商之路,计划把家乡的特色产品输送出去……

  “哪里有贫困群众,哪里就有驻村工作队的身影!”一年来,奔走在贫困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们怀揣热情和牵挂,带着项目和思路,走家串户,了解村情民意,查看家中实情,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为村民谋致富发展的新路子,一个个贫困村慢慢有了起色。

   穷窝怎么移?

  易地搬迁打响“当头炮”

  一年前,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吕有章的安居梦,似乎还遥不可及。

  “老房‘服役’近30年,土木结构的房子,地基下沉,多处开裂,遇到雨天就漏水,想搬下山去,可是自己又没有能力,只能待在山窝子里。”

  班彦村五六两社的129户村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距离山下十多公里的脑山上,靠天吃饭,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学校,就医、打工更是艰难。

  68岁的吕有章老汉在这次精准识别中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他的话说,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活到这把年纪了还能从山上搬迁下来,住上了城里人说的“两室一厅”。房子建起来一共花了8.4万元,政府补助了8万元,自筹了4000元,他打算自家再筹一两万元把房子装修起来,今年就可以在新屋子里过个好年了。

  今年开春,得益于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该村的129户村民迎来了“挪穷窝”的历史性机遇,预计今年年底,将家家户户搬进新家园,开启“安居”新生活。采访中,村民争着抢着说:“建好新村,开好头,脱贫致富不用愁,好日子更有盼头”。吕有章老人的幸福生活,只是我省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的一个小缩影。

  易地搬迁项目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承载着贫困群众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大使命。

  今年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为“什么搬、搬什么、怎么搬”的总体思路,启动实施《青海省易地搬迁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把选择权交给群众,逐户弄清楚目前状况和搬迁愿望,搞清楚怎么搬、往哪儿搬、如何扶。同时要求各县要建立搬迁项目户影像资料档案,实行台账式管理,切实把基础工作做扎实,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今年我省计划投入资金34.34亿元,采取集中安置和自主安置相结合方式,年内在38个县(市、区)的535个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安置2万户、7.8万人。

  目前,已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19.1亿元,全省38个县535个村2万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3万户)搬迁项目全部启动建设,项目开工率和工程进度均位居全国前5位。

   穷根怎么断?

  扭住产业造血“牛鼻子”

  “我这个农家乐6月份开业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挣了五六千元,比种地强多了。多亏这几年发展乡村旅游,要不然游客都是去大景区,哪有我们乡下什么事!”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朵巴营村村民牛永梅在旅游扶贫的带动下转身当上了农家乐的老板。

  盘活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让乡村成为别样的旅游风景。今年以来,我省各方面因地制宜,群策群力加大力度扶持推进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使乡村旅游成为融合农业产业、劳务经济的平台,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贫困地区群众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乡村旅游今年在全省风生水起,不仅繁荣了青海旅游市场,而且让一个个小村庄走出深闺走向旅游市场,迈上了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脱贫致富“旅游阳光产业路”。

  今年春夏两季,互助县牙合村这个过去旅游发展空白的小村,接待游客1.65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6万余元,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增添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第一书李晓俊介绍,按游客人均消费100元计算,贫困户户均能增收1万多元。

  相比于送钱送物的救济式扶贫,“授之以渔”的开发式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农户、企业、市场”每个细胞得以激活。如果扶贫产业选得准、开展得好,既能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效应,又能实现群众脱贫致富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依托特色资源,找准产业“造血”脱贫的例子不胜枚举。前不久,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首个光伏扶贫项目在隆治乡张家村并网发电。此项目的竣工将为该县新民乡古代村、总堡乡哈家村、隆治乡张家村、西沟乡南垣村、甘沟乡解放村等五个贫困村的5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提供保障,这是借“光”脱贫的光伏产业。

  正是秋天收获季,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的奔康利民合作社里,30多名藏族妇女正娴熟地用羊毛编织着毡帽。为帮助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就业增收,县里举办农牧民科技培训班,不收学费,除了可以学习手工编织,还可以有藏绣、歌舞、银饰、汽修等多种学习选择。这条“路子”让身居草原深处的牧民群众掌握了一门门新技术,打破了过去只会放牧的单一劳动局面,也为脱贫的可持续性提供了“造血”功能,这是借区域之“特”脱贫的技能产业。

  “断穷根,靠产业。产业扶贫就是脱贫攻坚‘牛鼻子’,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

  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介绍,今年以来,我省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精心谋划产业扶贫规划,做到了选定产业项目精准、选定扶持范围精准、选定发展方式精准,因村因户制宜,“对症下药”、“按需点菜”。目前,全省33个县的到户产业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已完成投资的80%。开工建设8个扶贫产业园,实施39个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围绕扶贫产业需求,完成贫困劳力短期技能培训11310人(次),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1421人。(孙海玲)

  [1]  [2]  下一页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